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2
浏览量:
1980 年,从部队退伍的农民赵启平回到山东诸城老家,成为乡文化站站长。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进,“万元户”成了诸城家家羡慕的理想目标。赵启平也随流做起了各 种各样的生意,但都不尽人意。他并没有灰心,经过种种尝试,终于发现了一个既可以学技术又没有大成本的生意——种蘑菇。
他用 200元在一堆锯末和棉花壳里开办了食用菌厂。从选场地、租大棚、做培养基到种植、养护、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个人承办,他不知在种植大棚里度过了多少 个不眠之夜。事情在成功之前往往都有着巨大的困阻,种植蘑菇,没有经验、资金又不足,很快第一次的创业就夭折了,蘑菇事业举步维艰。
第一次种植的失败,并没有让赵启平灰心。1992年,他由江南转战到塞北,在长白山下开始种植食用菌的二次创业。然而由于决策失误,他的菇业生意又一次赔了本。
他吸取失败经验,分析本地气候,发现东北无霜期短,野生菌多,但市场需求并不好,他灵机一动,就把长白山野生的榆黄菇、猴头、灵芝都引入大棚,并进行培 植。培养料怎么研制、蘑菇疾病怎么预防等问题都成了研究时的阻碍。经过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终于研制成功。当第一株蘑菇捧在双手上时,赵启平不禁流下了热 泪。生意虽是赔本了,但却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
有了技术在手,周启平分析当前蘑菇市场,看准北京的商机,进京再次打拼成为他人生巨大的转折点。当时,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几个大棚。但由于不懂技术种不出 蘑菇,一年6万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赵启平的到来无疑给朋友带来了生机。于是两人你出资金、大棚,我出技术种蘑菇。吸取先前的种植经验,为了能培育出理 想的蘑菇,赵启平经常在种植大棚里一待就是几天几宿,研究菇房位置的建设、覆土材料的配置、蘑菇的采收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进过一年的努力,他们的4个 大棚赚了4万多元。
上一篇 : 谷歌负责人谈移动商务:本地和移动相结合 下一篇 : 摇滚烧鸡炉 五排摇滚烤鸡炉和六排摇滚烤鸡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