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1
浏览量:
一位下岗女工,返乡选择养猪,几年艰辛创业路,终成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的“领头雁”。她,就是湖口县张青乡团结农庄养猪场场主陈晓燕。
下岗女工办养猪场
今年37岁的陈晓燕1988年高中毕业考进江西毛纺厂,1994她所在的厂子宣告停产,从此她告别了“铁饭碗”,成了下岗女工。刚离开单位那段时间,性格本很开朗的陈晓燕感到心烦意乱,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人来往。她说,刚下岗的那阵子,人就像个无头的苍蝇,到处瞎撞,不知干什么好,又没本钱,那时两个孩子又小,父母都下岗,借钱无门,真难啊!后来,她慢慢地振作起来,清醒地意识到,靠单位发工资生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后的路要靠自己闯。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她和丈夫凑钱买办起一个小印刷厂,没开几年,因为设备落后,厂子就关了。2005年她就把九江市里的房子卖了,拿着卖屋的几万元和丈夫一起卷起铺盖,拖儿带女的回了家乡湖口。
可以说陈晓燕和丈夫当时“夫妻双双把家还”并不诗意,返乡后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回来后到底干些什么?真做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者用那唯一的一点积蓄开个小店养家糊口?经过反复思量,陈晓燕决定从事生猪养殖,丈夫也很支持她的选择,于是说干就干。夫妻俩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土地,她也就当起了养猪倌。2005年5月,修建猪舍的工作开始了。没有房子居住,陈晓燕和丈夫就住在一间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里。有时,外面下大雨,棚里下小雨,天上雨停了,棚顶上还往下滴水。位于山凹里的猪场,不仅四周树木丛生,而且没有电,没有水,一到傍晚,她只能在猪圈里点上一排蜡烛照明。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动摇陈晓燕的决心,一个月后,猪舍的基建工程顺利完工。按计划,她一次购进了10多头种猪和100多头育肥仔猪,看着在自己喂养下逐渐长大的小猪,陈晓燕的心又宽慰了许多。
创办养猪场初期,陈晓燕几乎都待在圈舍旁,清扫卫生、搭配饲料、病疫防治……经过半年多的精心饲养,肥猪长得膘肥体壮,母猪也要产仔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们准备往市场上销售肥猪时,生猪价格下跌。肥猪长够个了就得出手,越是拖着不卖,赔的就越多。万般无奈之下,陈晓燕忍痛将肥猪卖了。2006年2月,母猪产仔了,为了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她一天到晚守在猪舍里。在阴冷、潮湿、气味难闻的猪舍里住了一个月,一个月下来陈晓燕瘦了一圈。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陈晓燕含辛茹苦一年来,不但没有赢利,还亏损了十几万元。家人看着她消瘦疲惫的样子,也非常心疼,都劝他别干了。但她暗下决心:“一定坚持干下去,而且必须成功。”
受挫苦练养猪本领
在负债10多万元的情况下,为了不让猪断粮,陈晓燕只能尽量节省每一分钱,夫妻俩出门从不坐车,烧饭也不用煤气,买饲料时更是一点一点地讨价还价。2007年3月的一天,陈晓燕照例来到母猪圈舍喂养饲料,发现10余头母猪情况异常,这让一向沉着冷静的她一下子慌了神。缓过神来的她联想到在《现代猪病》一书上看到的疫脑病症状。“遭了,母猪肯定得了细小病。”陈晓燕马上向县防疫站求援。然而,由于省内无细小病毒疫苗供应,她的9头母猪相继死亡。通过这次教训,陈晓燕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不依靠科学技术,不靠科学管理,就没有成功可言。
此后,陈晓燕不断总结养殖经验,把理论知识与养殖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出投资少、实用性强、节约饲料、无污染的仔猪“补料栏”。既节省了饲料投入,又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仔猪因补料污染而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她买了《良种母猪的管理》、《现代猪的饲养》等养猪专业书籍,利用晚上苦学养猪技术。为减少生猪发生疾病,陈晓燕专门制定了整套防、消、治、管的管理制度,做到猪病早发现、早治疗、一次性治愈。同时还建立防疫、母猪妊娠、分娩档案,生猪生产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生猪成活率达到97% 左右。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撑握了一整套生猪养殖技术,不仅攻克了猪病防治难题,而且在本地率先打破了传统的粗料饲养法,改用混合精料快速育肥法。这样一样,既降低了养殖成本,也缩短了养殖周期,加速了资金回收,将生猪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向了快车道。2007年下半年,陈晓燕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并把养猪场的种猪进行了改良。她从浙江、江苏等地高价购进了品种纯正、优良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瘦肉型种猪。仅在半年时间内,养殖场的种猪就改良完毕。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她花6万多元盖起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有60多个猪栏的新猪舍。经过几年努力,猪场成功地形成了自繁自养的一条龙体系。随着生猪行情回转,陈晓燕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当年,猪场实现存栏生猪1000头,其中良种母猪145头,出栏生猪3000多头,全年实现利润30多万元。
如果从事业上来看,无疑陈晓燕已经初见成功的曙光了。但由于长期与猪为伴,儿子也与她疏远了。记得儿子5岁生日那天,她特意买了蛋糕和新衣服,回家给儿子过生日。刚到家门口就看见儿子与一群小伙伴玩得正欢,她跑上前去亲热地叫声儿子,可儿子看见她扭头就往家里跑,嘴里还不停地说:“不要不要,你身上有股怪味,好臭。”她一听,冲进卧室,拿起香水就往身上猛洒,然后蹲下身去张开双臂,哽咽着说:“来,儿子,妈妈身上没味了”。这一幕,丈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联营养殖共同致富。
通过四年的努力,陈晓燕的生猪养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建成标准化圈舍1500平方米,生猪存栏1000余头,年销售4000余头,能繁母猪150多头,年纯收入近10万元。她显然是成功了。成功后的陈晓燕,思路更开阔,目光更遥远,她从引进瘦肉型良种猪做起,认真把好繁育、饲养、防疫等每一道关口,不断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猪场规模逐年壮大。她还投入大量资金对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对猪粪、污水进行干湿分离,干粪作为有机肥,污水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沼液种植水果,通过农牧结合的方式,灌溉果园、菜地60亩,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排泄物达到零排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陈晓燕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发展养猪业,在她的带动下,张青乡的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仅2008年,附近两村饲养100头生猪以上的农户就达10余户,新增标准养猪场3个,全年共出栏生猪一万多头,比上年增加40%。自己富了不忘帮助他人,有了成功经验后,陈晓燕不断为其他养殖业户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和业务咨询等服务项目,还经常帮助养殖户解决一些养殖上的疑难问题,受到养殖户的好评。
2008年4月,陈晓燕作为生猪养殖大户加入湖口县生猪养殖富民合作社,她在立足本地市场不放松的基础上,扩大外销,与全国各大城市生猪加工单位联系,把自己的生猪产品销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作为理事会成员的她谈起加入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初衷时说:以前由于单独经营,不论是去买猪饲料,还是在生猪销售方面都非常不方便,加入合作社后,在生猪养殖的引种、饲料、防疫、销售等方面会享受一条龙服务,使养猪的成本和市场风险大大降低。特别是在在生猪行情不好的时期,只有建立畅通的市场信息及销售渠道,通过合作与联销,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改变了以往养殖户单兵作战、小敲小打的管式模式。
2009年,富民合作社在湖口县开了十几家蔬菜猪肉专卖连锁店,实现自产自销保障市场供应。谈到以后的打算,陈晓燕信心百倍地说,她将和合作社理事会的成员一起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直销点”的模式,发展联营养猪户,整合养猪产业,以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上一篇 : 电子商务迎黄金发展期寻“中国亚马逊”(附 下一篇 : 片冰机制 片冰机制的工作原理与操作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