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按技术宅们提供的公式再怎么挤掉估算“泡沫”,雾霾也得继续梦魇我们几十年。每当屋外“十面霾伏”,我们选择退守在屋。而屋顶之下,我们享用着生活必需品,食品、饮用水,呼吸着屋内的空气,这些真的给了我们一个安全、放心的绿色“霾外桃源”吗?最近在家,看了新闻,很多都是我们老百姓关心的,比如说,博鳌论坛,在那个旅游岛上,位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一向以其南国风光和洁净空气为名片,打造生态旅游硬品牌。26日的博鳌PM2.5指数只有10,可谓“无霾之地”。除了雾霾的讨论,还有食品安全和水质健康的讨论,大家细细品来。
“食品安全国际共治”
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食品安全相关国家标准的整合和标准体系建设,为国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
因为13亿人口,既是食品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也是进出口大国。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上确实是非常重视,有这么几点:
第一,各级政府从各个层面上重视食品安全。我们的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的水平。现在正在修订《食品安全法》。
第二,在进口环节上也采取了一些严格措施。入境设立是三道关,入境前、入境中、入境后:入境前是严格准入;入境时是严格检验检疫的监管;入境后,要求企业建立严格追溯制度。
第三,重视在出口环节监管。现在对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就负起责任。对现在出口的企业从源头,从原料、产地一直到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到处境的检疫检验,都建立了全过程的监管。
从2008年到2014年的七年时间里面,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订或修订的标准一共有176项,也就是超过了之前40年的总和。是不是全球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管了?
国际法典委员会的Awilo Ochieng Pernet主席回答:是的,根据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的标准,而且还有全球标准和区域标准。因为现在也在讲全球化粮食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它对于消费者而说是一个机会,因为消费者可以购买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风险。比如说三聚氰氨的事故,实际上是在一个国家出现,而会非常快速地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
要做到食品安全的话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刚才各位嘉宾都谈到了,比如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标准、管理体系等等。而另一条腿就是检测技术上做保障。
水安全与土壤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提到:治污离不开排污标准的确立。无论是现在的新《环保法》还是《水十条》,执法的基石是达标排放,但这个标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国环保事业初创的时候,参照北美和欧洲标准,但在北美和欧洲,往往一百公里的河道就三五家工厂。而在今天的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地一百多公里的河道两边往往有500、600家工厂。所以这个标准要修改,应该从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出发,倒推排污企业的排放标准。我们科技大量用于环境包括水质监测,水质监测这块有没有全国性的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水质监测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实际上水质的标准去年刚刚,新的水质标准刚刚颁布,从35项指标增加到106项指标,这个指标体系增加了以后,我们虽然已经达到了欧盟、美国这样的水质标准。到了明年年底,就是所有的大城市甚至大多数中等城市,它都会把这个水质公开,但是这远远不够。为什么呢?
首先,有很多水质检验站是自来水厂自己检验,等于社会上还没有中立的机构,而要把106项水指标,如果按照卫生防御系统来检验要花一个月,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有检测装备。
第二,国家建立一种由国家检验总站然后各个省有分站,突击性的对你那些自来水厂自己检验的报告我们再重新检验。
最后,建立一个非常完整而且强制性的社会信息公开体制,这种公开体制就强迫水质标准要公开出来。欧美在进行达标过程当中,推行执行过程当中业面临过去困难点在哪里,是怎么完成的?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休克疗法之父”
Jeffrey SACHS发表观点:达标过程会涉及到整个全市的布局,工业布局,涉及到上级部门,有省市区域。
强调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发展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要进行投资,改善水质,这是一种转型,这是中国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承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对中国未来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是在五年计划中第一次看到如此之鲜明色调,鲜明去强调发展的质量。
第二个,政治合作和挑战,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彼此之间的合作。我想拿纽约市做一个例子,纽约市饮用水是从40公里外的地方调运过来的,这个水曾经受过污染,因为在水的环境有一些化学的还有其它工业,纽约就提出100亿美元水污染治理的计划,纽约市为调水区域付钱,用这个调水区市治水,而不是纽约市在内部建立水污染处理设施,而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
同呼吸,共命运
但在空气质量这个切实的“命运共同体”议题面前,任何一个地方都难独善其身。27日的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雾霾与健康”分论坛上,“铁腕抗霾”、“协作抗霾”、“公众抗霾”就成为了关键词,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各路嘉宾积极建言,发出博鳌的“抗霾”声音。
“环保创新榜样”张跃:“谈抗霾,觉悟是前提”
“雾霾的危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去年刚入选“全球环保创新榜样”的中国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在当天发言一开始就抛出问题。“我一直坚持用仪器检测,结果显示中国绝非雾霾的唯一受难国”,张跃用数据举证北京和柏林在冬季的污染物数值,“我们必须意识到,雾霾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在承受其严重后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觉得维持现状或者逐步改善就可以,必须要有觉悟,把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放在相当的高度。”张跃在发言中数次强调全社会的抗霾“觉悟”,他认为,在空气治理过程中,“觉悟高于一切”,无论是科研技术行为、政府的决策行为还是民众的环保举动,“前提都是人的觉悟”。
数年前,张跃曾购置两架私人飞机,当主持人杨澜问及这两架飞机的现状时,张跃说这两架飞机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停飞,现在就是在机场的“摆设”。“总有企业家咨询我买飞机的事情,我先是教导,后来是‘骂’,现在我要说,我们都应该觉悟了,整个社会都要建立起自我约束的觉悟。”
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中国抗霾大有希望”
同为分论坛嘉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当天在现场为张跃停飞私人飞机的行为“点赞”,“治理雾霾取决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联动效应,每个人都和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改善环境必须有公众的个体参与。”
中国治霾到底有没有希望?面对提问,这位长期从事气候研究、中国首位徒步穿越南极的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列举了中国政府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国的抗霾行动非常坚决,民众的环保觉悟也有了很大增强,要说治霾成功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秦大河也提醒,抗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这个盘子太大,不是今天开始治理,明天就能治理好,新能源转化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配套、民众科普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至于中国抗霾的具体期限,秦大河坦言,“两三年太短、三十年太长,但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决不放松。”
“地产大亨”潘石屹:“盖房子也要抗雾霾”
“作为地产商,您为何到雾霾治理分论坛当听众?”听到中新社记者的提问,在分论坛后遭各路媒体“围堵”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停下脚步回答说,“大家一谈起雾霾,基本都是在关注钢铁、汽车等行业,但实际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都是来自于建筑行业,比汽车行业还要多。所以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对治理雾霾问题可能更为重要。”
潘石屹强调,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实际上就是要降低建筑日常运营的能耗,这就必须依靠科技。他同记者分享了他在过去三年间一边“盖房子”、一边“高科技抗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建筑物的年耗电量降低至每平方米55.7度电,这一数值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全球领先。”潘石屹说,他只是为节能科技提供一个平台,一旦这些技术走向成熟,就可以向全社会推广。
未来第三方检测机遇可期
食品安全、雾霾健康、饮用水等我们生活的诸多问题,都是中国前进路上必须面对的,第三方检测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在中国检测市场化大势之下,必须面对的,我们如何抓住身边的机遇呢?环境检测业务、食品安全检测业务等一系列检测市场,这个大饼,你能抓住吗?机遇不能从身边匆匆溜过去,第三方检测的同仁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