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9
浏览量:
从模仿组装到引进吸收,再到收购合作,中国制造与对手的距离越来越近,遭遇的技术封锁也越来越严。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是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必经之路,重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是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的必闯之关。
然而,创新并非易事。谈起创新,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感慨颇深:“早知道i5今天会成功,当初该把所有的钱都扑上去!”而回忆起创新的艰辛,他也说出心里话:“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
看似矛盾的两句话,道出的是企业创新之难。
记者调研中发现,创新动力、评价机制和创新耐心三个问题,困扰着企业,亟待破解。
为什么不少人喊创新却不敢创新?
沈阳机床集团i5的研发,首先承受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巨大压力。
“每年砸进去1亿多元,但我到上海研发基地,看到的只是一群年轻人和几十台电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成功。”回首来时路,关锡友仍心有余悸。
每到年底,公司决策层都会十分纠结,到底还给不给钱?甚至有一次董事长把钱批给研发基地了,企业有关部门又要了回来。
“到了2012年,成熟技术还没搞出来,研发资金快要花光了,与德国合作的项目也没啥进展,市场销售又下滑……那是最难的日子,有一天我在德国宾馆楼顶上站了一夜,跳楼的心都有了。”关锡友说,“重大创新常伴随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一旦失败,国家的钱就打了水漂,作为国企负责人,我就是跳楼也难交代。”
中国制造步入创新驱动新阶段,最需要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对国企而言,鼓励冒险和创新的同时,要保证资金安全。创造一个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一些国企对创新有难言的苦衷:一是制造业本来利润微薄,大量研发投入会吃掉利润,业绩不会好看。二是企业董事长,往往干几年就会换个地方,缺乏长远创新战略。三是研发投入超过一定额度,企业就难以做主,有关事项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辽宁大学教授林木西认为,国企资产变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受限较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少一分自主权,就多一分失败危险。应该加快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改革,让企业在自主应对市场竞争中增强创新动力。
相比而言,在一些民营企业中,企业负责人不受任期制影响,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捆绑一起,分配和激励机制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的理性内控和驱动力。
在i5智能机床成果庆功会上,研发团队年轻技术人员向关锡友敬酒表示感谢,关锡友问:“我啥也没管,有啥功劳啊?”研发团队回答:“正因为你啥也没管,我们才获得了成功!”
创新需要一个好机制。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放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创新的成果究竟谁说了算?
创新成果究竟要靠谁来评判和检验?
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对于中国制造能否实现华丽转身意义重大。但这一问题却曾让沈阳机床集团倍感煎熬。
i5智能机床推出后,曾组织专家前来考察评审,但专家们当时并未给出明确结论。因此,当企业决定集中力量将i5智能机床大规模上市时,质疑和反对声接踵而至。
“不应过分纠结于智能机床的学术定义,市场才是创新成果检验的唯一标准。”i5创新团队负责人朱志浩认为。沈阳机床集团决策层果断抓住市场机遇,组建了专门的i5生产车间和销售团队。
市场反响超出预期。i5产品上市一年多来销量近4000台,创机床行业新产品上市销售记录,就是证明。今年4月,沈阳机床与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等企业达成智能制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传动轴行业高端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基地。今年6月,与广东省江门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i5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宁波惠丰模具公司为三菱、西门子等生产电动机和齿轮箱配件,要求生产的零部件精度达到微米级,公司放弃了日本、台湾企业的高精度数控机床订单,改为批量购置i5机床……
靠市场来评价和检验创新成果,才能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育。i5团队中伺服热系统分析专家梁志勇,只有中专学历,按传统的人才评价观,根本进不了科研院所的用人视线,却在i5研发中攻克了元器件热量产生和散热分析难题,将误差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长期以来,人们讥讽一些科研成果“以领导为观众,以论文为手段,以获奖为目的,以仓库为最终归宿”。评价机制的错位,大大降低了创新的实效性。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所所长林浒认为,过去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有时过分依赖专家评审会、鉴定会、验收会,如此不仅会影响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研成果只要通过专家评审,做几部样品样机,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成果是否转移出去,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与他们没多少利益关联,如此会影响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创新人才,要在市场磨砺中成长;创新成果,要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唯此,创新才能推动中国制造的新跨越。
创新为什么缺少耐心?
美国创新学者比尔·萨波里托曾说:“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实现中国智造,必须突破创新的瓶颈。缺钱、缺人、缺机制?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我们往往更缺耐心。
一项重大创新,常常要投入巨资,经历漫长的周期,能否有创新的定力、耐力,考验着企业,也考验着政府。
i5经历了持续7年多的创新历程,其间伴随着种种质疑,其中最大的是,投入那么多,何时才能看到成果?
企业不停地向各方面解释着研发的进展,度日如年。
当创新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关锡友找到技术负责人朱志浩,要求当年就出成果,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关锡友曾想立即中断研发,但已经投了那么多的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急躁的情绪来自各方面的原因:政府官员关心税收,企业家关心任期内利润,科研机构关心在规定时间内科研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对于那些需要大投入、短期内不会见效的研发就容易失去耐心。试想能有多少人愿意耐住寂寞、顶住压力坐这个冷板凳呢?
同样致力于数控研发的大连光洋集团董事长于德海也有同样的感受:创新需要建立人才队伍、持续投入和长时间积累,政府要对企业研发给予支持和宽容,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如果支持几年看不到成果就放弃,很可能会让创新胎死腹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制造的重大创新,比拼的是超前的谋划、坚定的意志、持续的努力。经得住磨砺,耐得住考验,顶得住压力,才能修成正果。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