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用老规则,军事斗争就是财富的消耗,没有财富就没有结果,而用新规则,有人力就有战争力,而结果证明新规则是正确的。
问题三:如何培育和转化资源(战术问题)
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然而却是在无组织状态,如何才能把人力资源转化为革命资源?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个不占有大量财富的队伍来说,获取资源也是个大问题,红方的办法也是创造性的,认为中国革命的问题实质上是个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又是土地问题。这是个重大的发现,一个用最低成本获取资源的办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打土豪、分田地”,这是个“借鸡生蛋”的无成本转化资源的办法,事实上很灵,一支工农武装力量就拉起了。这样“多数人”也能与利益捆在一起。
问题四:如何利用和管理资源(企业文化与市场问题)
由于利益而存在的资源格局,也同样是个不稳定的群体,因此需要进行深入同化、凝聚和优化。这就过渡到了管理教科书的内容了---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资源需要引导、配置和保值增值。为此,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建设等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远景规划(理想驱动)
--组织改造(基层建设)
--文化凝聚(新式队伍)
--内部民主(新规则)
--军政同一(协调一致)
--资源再造(产战结合)
……
这些办法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的效能,革命的资源迅速增长,最后促成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这是“人民战争”光辉思想的胜利。从传统军事教科书的观点来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以少胜多”的案例,但从ERP系统思维上看,这仍然是资源上的决战,是现代版的“以多胜少”资源管理案例。
问题五:管理变革与资源管理(企业规则与资源评价、重组问题)
然而事情并非一成不变,规则也需再创新。战争年代的资源观如果应用到新的经济建设中来就会有问题了,过去的“无成本”扩充资源的方法,在新的情况下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人民战争”转为“和平建设”之后出现的问题,是因为资源的属性和内部利益机制发生了变化。平和发展中的资源需要规划,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再是一种“人命资源”,不能通战争消耗,即使有战争也不可能再以人力牺牲为取胜的条件,人力其本身的生存又需要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支持,也并非是被教化的人口越多越好。所以,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后果是“人口负担”无法消除,人力资源“同质化”策略无法再生效了,经济社会是一个讲差别的“精英导向”的社会。在这一新规则的确立过程中,资源的占有会重新配置,人口资源的成本属性越来越明显。
上一篇 : 中国企业家都应该补上危机公关这一课
下一篇 : 切菜机 切菜机哪个牌子的好用?切菜机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