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诊断的结果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实施信息化进行改善的。通常这些问题都是工作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软件产品对处理重复性劳动、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等方面是很有一套的。
当然,看病的人除了被诊断出来有病的以外,也不乏有经检查身体健康者,他们虽无病症,但是总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满意,希望能够更加健康。对应于这种情况的企业应该才是实施信息化最有效的受益者。说得直接一点,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的“维他命”,而不是“速效救心丸”。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谁才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呢?说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谁最了解自己的企业,谁就是企业诊断的医生。企业领导责无旁贷,而不是软件厂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实施信息化呢?在我看来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流程规范,经营有规律可循
E化企业管理非常注重流程,软件系统的设计也是按照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进行工作。对于那些流程不清晰,经营方针一变再变的企业是不适合实施信息化的。信息化就像为企业做了一个套模,企业在模型中塑形之后规范化地运营。流程不清的模型又怎么可能带来规范化的运作,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所以一个企业只有当对自己目前的经营模式非常满意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通过信息化的工作将流程巩固并且追求高效运作。
有一些企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作了清查之后,确实也出台了一套新的经营方案,于是就按照这个新的方案做了信息化的实施,这样似乎也是具有清晰流程的系统。然而,这种做法的风险性未免太大了,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联动着企业上下方方面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存在着巨大的消耗。与其用这么大的投资去实施一个未知结果的信息化,还不如把这些精力投入到新方案的实验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总结出最好的运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信息化的实施,把握性也能大很多。
上一篇 : 中国企业家都应该补上危机公关这一课
下一篇 : 切菜机 切菜机哪个牌子的好用?切菜机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