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失败如此普遍
笔者在给一个机械厂做信息化咨询调研中发现:同样的物料在不同产品中有不同的说法,也有一些零件,在不同产品中完全可以用统一规格的(技术可行、安全保障、材料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却偏偏不一致,这样情况的零件大约占到全公司零件的30%。问题大部分出自设计阶段,由于设计人员更替、任务紧迫等原因,许多“细节”根本来不及多做什么思考。如果把这30%人为设计的零件按照标准化的规则处理的话,至少可以减少10%的模具投入。计划员下生产计划,也不要写太多的搞不清的东西了,这是典型的基础管理工作。
他们想到依靠软件来解决问题,在严谨的招标程序之后选择了一家软件公司合作,然而结果是:BPR(业务流程重组)实施了6个月,早已过了项目预期结束的时间,而按照目前的情况,即使延长一年也不能完成。软件公司满足不了机械厂没完没了的需求。
在许多信息化项目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果不耐心让这些基础问题走向规范,上信息化项目的结果只有一个——求反复变,人为因素在企业中起作用的比例越来越高,失败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基础管理的水平决定成败
许多成长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基础管理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粗放的状态,我们通常对市场、销售、采购、装备等环节和资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内部生产现场管理的关注。在一些场合,如果讨论定置管理、劳动定额方面的事情,大家或许会笑话你为“老土”。但是我们的企业恰恰缺乏的是对常识的重视。
对于基础管理的问题,企业补课是当务之急。更多考虑资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基础属性,从而对信息化项目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基准的判断,将信息技术流畅地演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成为可能。另外,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对时下“先进”的管理工具也会有更客观的认识,我们也会把企业运营的脉络看得更真切,这样就会在关键业务上发力,在实际上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帮助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 : 中国企业家都应该补上危机公关这一课
下一篇 : 切菜机 切菜机哪个牌子的好用?切菜机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