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项目签约是企业信息化的发令枪。近日,在与用友软件的签约仪式上,上海机床厂董事长许郁生又一次扣动“扳机”。而在12年前上海机床厂与某国际著名软件公司的签约,让上海企业第一次听到了信息化的“枪声”。
为“失败”辩护
一天,正在读MBA课程的上海机床厂总经理缪颖找到许郁生,告诉他自己发现上海机床厂信息化的“失败案例”被作为了一所重点大学MBA的教学内容。
对于上海机床厂成为“靶子”这件事,许郁生很能理解。首先,上海机床厂是中国最大的精密磨床、精密量仪专业制造厂,也是中国首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是行业内的标杆;其次,上海机床厂是那家国际著名软件公司进入中国后开拓的第一家用户,而几百万美元的项目资金在12年前着实令人咋舌。
但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许郁生感到很不服气。九十年代初,当时作为上海机床厂副总经理的他,在项目选型和以后的实施上更多是执行命令: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是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被指定用来购买最好的硬件和软件;当时所选的MRPⅡ软件也是咨询公司来定的,主要是看对方的名气;当时厂内懂软件的人很少,项目的执行就像在执行咨询公司下达的任务。
许郁生还记得自己在1993年写过一篇论文,发表在当时的学术期刊上,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在项目的实施上,面对世界一流的管理软件,国内用户必须无条件地从各个方面来适应它。“我那时觉得还很得意,也时常被邀请去做报告,其实这些思想是当时很流行的观念。”但在上海机床厂后续的项目实施上,这种思路遇到重重困难:在当时大而全的工厂,许多原始数据缺乏积累,只好花很大的人力来从头录入;各部门信息孤岛情况严重,80%的数据是成本很低的标准件、外购件;到最后软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甚至有些流程又恢复到原来的传统方式。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对方提供的软件不好,而是我们当时的组织架构和软件应用之间相差甚远。”许郁生介绍,当时上海机床厂有600多名职工,几乎上下游的零部件都自己做,流程极其复杂,“是当时典型的国有大企业的组织架构,根本不是现代企业体制。”软件公司提供的是规范的、适合现代企业穿的“鞋子”,而当时上海机床厂是复杂“多趾”的“大脚”,又想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来穿鞋,难度和痛苦可想而知。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