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此失彼”
A公司选型似乎显得草率,不仅选择的范围太小,而且方式不合理。在没有完整需求的基础上选型,其实就是在凭感觉,这种感觉的真实度值得怀疑,而且业务人员站在各自的角度怎能把握全局?几个小时看演示,除了眼花缭乱还有什么?信息化的“公投”容易忽略需求的重点和难点,况且信息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业务,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管理,有多少业务人员和管理者有这种全局观?另外,企业要学会容忍和理解“不”,否则客观与合理的建议以及良好的方案容易在软件厂商的精彩“吆喝”中擦肩而过,他们的学术用语叫“真实的谎言”。日常小毛病咱们能够自己到药店寻找“解决方案”,但企业级的行为和思考还需谨慎,效率与科学的方法不矛盾,欲速则不达也!
“将错就错”
缺失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势必出现“走一步看一步”的局面,没有细致的需求分析势必难以预测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让人伤心的是出现大的“漏项”,其实就是决策失误。如此以来,为了填补漏洞往往不惜挖掘新的漏洞,可以想象这样的信息化能够支撑多久。要么勉强应用,要么靠“补丁”维持系统运行,有一点可以肯定:企业的需求分析越仔细,选型出现失误的几率越低,也越有能力评价参选系统的能力。当然企业很难预测八年、十年之后的需求怎样,但三到五年的发展和需求是可以预见的,再说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信息化。否则将错就错的结果就是“一错再错”。本质上而言,选型就是评估软件对需求的满足度,离开完整的需求谈选型与“画饼充饥”有什么两样?
“术业有专攻”
张先生尽管感触颇多,假如他再次负责A公司的信息化,可能还是失败!他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将五个、十个可选的产品研究透彻,你不深入软件公司何以了解清楚其情况?他个人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宽?所以他的反思没有到位。信息化不是简单的IT,是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对于A公司这种规模的企业,完全靠自己略有欠缺,而正是这种欠缺导致了“漏项”和失败,适当请专业咨询公司可以降低风险,说白了,张先生可能并未意识到风险存在于何处。特别是经历了信息化洗礼的企业,大家的信心遭受到挫折,更需要专业的指导来抚平创伤和弥补损失。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