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该集团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究竟有多大、读者需要什么。而当时,《信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的主要财经内容都是金融,即股票、外汇和黄金等投资性产品的咨询,一些比较宏观的财经数据以及一些经济评论之类的专栏。
经过市场调研,麦华章等高管发现,所谓“金融”不仅仅是上述这些部分。比如,那时香港有5万家工业工厂,虽然它们的制造部门基本都已经搬到内地,但在香港都设有销售部门———而当时香港没有一家报纸有工业版。香港有上万家从事国际贸易及进出口的公司,但香港没有一家报纸有贸易版。商业是一个很大的财经领域,包括旅行、餐饮等,但香港也没有报纸有商业版。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基础,当时的《星岛日报》有很多房地产分类广告,人们买房都要看《星岛日报》,而这样一份报纸竟然没有房地产版。
“所以,我们认为,香港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于是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综合性财经报纸。”麦华章表示:“你如果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细分市场,你要和市场的领导者有明显的区别。如果办一份和《信报》差不多、以金融为主的报纸,根本没有竞争力。”
经过7年的发展,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的业务在1994年左右逐步走上正轨。
在减价大战中生存
1995年,香港报业市场的一场报业减价大战,又给该集团带来严峻挑战。那一年,《苹果日报》率先减价,后来《东方日报》也开始减价,但《香港经济日报》始终没有减价。
“因为我们定位比较清晰。”麦华章指出:“从1988年创刊至1995年,集团的目标读者就一直是行政人员、专业人士、投资者及企业家。集团确定以处于中产阶级的行政人员为主要读者,一方面这类人教育程度较高,另外他们的收入都相对较好。他们最宝贵的也是最缺乏的就是时间。所以,他们不会因为哪张报纸减价而不买他们想看的报纸,最重要的是他们想看什么。
上一篇 : 养猪户:从未见过这个涨法
下一篇 : 麻花机 的花机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