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非常非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认为心理活动如瀑流般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流水永不止息,此为非断。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为非常。了解这一原理,可帮助我们纠正断、常二见。这是世人在认识中的两大误区,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见者,认为在物质领域有独存不变的原子,在精神领域有永恒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否定世间有独存、不变之因,从而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我,为常(永恒)、一(独存)、不变(坚固不坏)、主宰(具有绝对力量)之义。佛法认为,无论外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在我们心中,储藏了无量生命经验。意识的活动,正是以阿赖耶识的种种经验为基础,六尘境界为所缘,不断分别,引发各种心理。在伦理上,与善心所相应,即成善心;与不善心所相应,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缘境界的顺逆变化,而引发苦、乐、忧、喜之情。
正因为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则,凡夫心就永远无法断除,更没有成就圣贤品质的可能。
2、心非断灭
持断见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将随死亡化为乌有,这是比常见危害更为严重的错误观念。须知,心的活动虽缘生缘灭,念念无常,却不会彻底断灭。事实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将在内心留下痕迹。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