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6
浏览量: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已经步入到了一个过剩的年代。
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虽然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10万亿元左右这一估计应该是不会有多大的误差。要知道,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金余额到今年三月末也不过是30多万亿元。10万亿元过剩的流动性与30万亿元相比,显然不是一个小比例。
生产能力过剩。早在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就指出目前有11个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最近,又有消息传出,针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电解铝等四个行业,国家将采取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
固定资产投资过剩。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增长27.7%,比去年快了4.9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加快,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实现的。如果撇除调控的因素,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信会高于目前的增速。
国际收入过剩。今年一季度,我国实现国际顺差233亿美元,外汇储备额在去年底已达到了818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单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中国似乎已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
如果把上述几个方面的过剩联系起来观察,情况就会变得更加耐人寻味。形成生产能力的手段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明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还来大干快上呢?信贷资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已大干快上了,银行信贷资金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呢?而明明我们的贸易已出现了如此大的顺差,也就是说已有相当多过剩的生产能力已通过国际贸易转移到了境外,为什么国内还是有这么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呢?我认为,在这些过剩与过剩之间,我们至少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谁也不能认为,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资金富裕的国家。银行资金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显然不能归结为整个国家的社会资金过剩。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首先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应用技术水平不够。社会经济的运行,其实还是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的,但由于银行不具备控制此类信贷风险的技术手段,闲置的资金就不能够由银行投放到社会中去,这部分资金就只能无奈地呆在银行里,不断地增加已经过剩的流动性;其次,按照我国目前银行体制的设计,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自主调整存款利率等手段,来主动控制储户的存款冲动,更不可能拒绝储户的储蓄要求。
一方面是没有技术手段充分运用资金,另一方面又不能减少或拒绝储蓄存款,流动性不过剩,那才叫咄咄怪事。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银行已经用掉了信贷计划的50%,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说到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其原因既有来自传统的一面,也有新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一说到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地方政绩冲动的结果。
此言固然不虚,但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且难以调控,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传统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是传统公有制产生的基础。政府通过集中社会积累,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企业,传统的公有制于是得到发展壮大。
体制改革以后,虽然我们对于公有制的认识与界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传统的公有制再生产模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财政资金依然着重于再生产传统形式的公有制。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与地方财政力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而财政资金运行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国家与地方财政资金依然循惯性投入到固定资产领域,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就成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有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传统上认为此类的信贷资金投放属于低风险投放,因此倾向于大力支持,这就为固定资产高速增长进一步提供了资金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如此高速增长,产能过剩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虽然不高,但因为有全局计划控制,重复建设问题虽然不可避免,但总算还有一个控制的手段。如今,这一手段虽然还存在,但效力却已大大减弱,各个地方自行其是,集中投资于相同的行业,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过剩,是与消费不足紧密相联的。表面上,中国有着位列世界前茅的高储蓄率,但在这高储蓄率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消费能力的缺失。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居民不敢消费;由于国民收入格局倾斜,就业者不能取得完全的收入,居民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消费能力;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成员的未来预期不确定,居民也就失去了消费的信心。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 煤矿区防爆监控设备的设计安装与施工 下一篇 : 榨汁机 榨汁机用前消毒果汁易成细菌温床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