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0
浏览量:
在当下专家泛滥的时代,凡是你能想到的领域,必然少不了专家的声音。我们要是为了给自己的投资寻找信息,专家的意见是否正确,则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投资和利益。
如今的世界,真可谓是一个“专家时代”。你随便打开一档电视节目,或者翻开一份报纸,里面肯定少不了形形色色的专家,他们高谈阔论,海空天阔,激情四射、斗志昂扬地谈论着对各种事件的高见。在财经媒体上,我们的专家更是泛滥成灾了,有谈论房价的,有谈论股市的,有谈论基金的……凡是你能想到的,必然少不了专家的声音。当然,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见解,他人无权干涉。
我们关注财经新闻,或许是出于休闲,或许是出于学习,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的投资寻求些信息。若是出于休闲,那专家的言论,无论对错,对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但我们要是为了给自己的投资寻找信息,那么,专家的意见是否正确,这关系可就大了,因为这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金钱利益,真是利益攸关。
就笔者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谢国忠先生对于房价的见解。
从2004年开始,谢国忠先生就开始了唱空中国楼市的持久战。该年10月,当时就职摩根斯坦利的谢国忠在题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泡沫将在近期破裂》的分析中称,中国巨大的楼市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不会超过一年”。自那以后,谢先生一发而不可收,已经唱空中国楼市近10年,有些时候甚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在2012年7月,他甚至号召有房者卖房,“现在把房子卖了,一辈子开心”。
可中国楼市一点也不给谢先生面子,这几年房价继续上涨,一次次狠狠地抽着谢国忠先生的耳光。当然,笔者无意冒犯谢国忠,也知道以事后结果去评价事前分析,是一种很不公平的行为,因为经济学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本身看重的是分析逻辑的严密性、合理性。如果简单地以事后结果去评论事前预测,那就犯了事后之见的偏差。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许多风险因子,在事后和事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拿来进行对比。
其实,行为金融学上有一种偏差,叫做知识幻觉偏差。也就是说,越有知识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进而觉得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要比实际情况所表明的现象更准确。此外,知识幻觉偏差会促使专家们不自觉地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而这些愈来愈多的信息,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根据二八定理,真正决定经济形势走势的,是那20%的关键因子,过多的信息并不会带来必然的预测的准确性。
于是,这种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往往迷乱了专家们的眼光,使得他们在做预测和分析时失去了理性,甚至会为了自我证明而陷入发表观点——寻找支撑观点——再次强化观点——再次寻找支撑信息的恶性循环当中。结果是,专家的预测并不一定就比普通人的理解更为正确和可靠,也不是必然地比普通人的分析更有参考价值。
身处这个专家泛滥的时代,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更需要自己冷静理性地思考,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收益目标和投资限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
上一篇 : 谷歌负责人谈移动商务:本地和移动相结合 下一篇 : 摇滚烧鸡炉 五排摇滚烤鸡炉和六排摇滚烤鸡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