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最近最火的是柴静事件,激起了全社会对媒体伦理的讨论,在西方,媒体人被称为“聒噪阶层”,虽带有讽刺,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确切的,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如此。
媒体人其实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媒体的门槛非常低,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可与业务员相比,而且工作方式也与业务员相似,每天都要进行陌生拜访,每天都有写作压力,业务员如果是体力劳动的话,记者是体力劳动加上脑力劳动。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从中可见媒体人工作之难,报社招聘记者,好多人打电话到办公室,说保安不让进,希望接一下.考官说不,如果这都对付不了的话,别做记者了。最后,大部分人都进来了。翻墙进来的最后成了狗仔队;讲理进来的成了评论员;软磨硬泡进来的去跑官会了;撒泼打滚的后来都提拔成了总编;硬打进来的顶了保安。
有一个朋友,在中国上海一家媒体工作,她告诉我,她受不了她的工作方式而离婚,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打开qq,仍然在线的总是媒体界的朋友。
新闻强调新,新闻的新与企业界的创新不同,新闻主要是观念和认识的新颖,几乎每个新闻都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很多接触社会很少人,他们的观念全部来自于媒体。有时聊天,对方几乎都是在谈新闻事件。这些新其实就是一种洗脑,如果你看到了新闻报道,你的观念没得到改变,这个新闻就失败了。
媒体也经常与启蒙联系在一起,很多媒体人也将自己当成了新观念的灌输者,但是现在的这个社会不是启蒙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舆论不是民意,甚至往往与真实的民意相反。媒体热捧的人,在民调中可能90%以上的人不支持,媒体批判的人可能90%的民众都支持,凭一个网络专题就想给整个社会洗脑,编辑的想法太天真。新闻可以有态度,价值可以多元,但严肃与公正才是媒体赢得长期影响力的根本所在,邪路不一定就是捷径,公道自在人心。
媒体的新闻,有时候代表一种新趋势,但更多是个例,但读者其实是分不清的,读者更多是将个例看成通例,对于趋势,媒体的报道,可以促使这种趋势更快的到来,但将个例当成通例则是片面的,在媒体眼里,乞讨人员都是高薪职业,快递员月薪过万,但你真相信这是真的吗,如果乞讨是高薪职业,那为什么大冬天,他们仍然露宿街头,如果快递员月薪过万,那为什么还有农民工为了等活,而睡在大桥下面,他们难道比快递员收入更高,或是快递门槛太高,他们做不了,不是这样吧,很多新闻其实都是禁不住推敲的。新闻的传播有时候也需要止于智者。
新闻人对社会的认知是扭曲的,首先遭受这种扭曲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读者。他们受的害其实比读者更深。一个爆炸性新闻,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其实也就自己那个小圈圈知道。一个微博大佬被保安拦在门外,高喊自己有九百六十万粉丝,照样不灵,保安根本不上微博。不用说保安,即使整天做电脑旁边的白领又有几个有自己的微博呢!民众的任何选择最终取决于利益,而非别人灌输的理念。
新闻的聒噪是产业链的,新闻、评论一条龙,每个媒体都有几个专职的评论员以及众多的兼职评论员,一个事件出来,第二天就评论一大堆,很多评论员也不为稿费,稿费也很多,更多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了报纸或是网站上。财经记者转行到证券公司搞研究,比如时政、社会新闻的记者转行到企业做公关。只有转行了,才算是着陆了,不能总算飘着。
新闻要求快,要求生猛,对于快,新京报的评论编辑潘采夫曾在微博评论过“天下写稿谁最快?”他本以为是陶短房,某次约稿,陶在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开车,靠路边停下开写,四十分钟交稿;后约五岳散人,散人说,“你去抽颗烟吧,回来收稿。”三十分钟后交稿;刚才约王小山写刘心武续红楼,曰:别跟我说话,要开写了。在我继续骚扰下,二十分钟交稿,中途还接李承鹏一电话粥。马光远也曾在微博爆料,自己一天写三篇评论,还审核了两个报告,熊培云当年也经常一天好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 危机管理要避免哪些误区? 下一篇 : 冰淇淋 炎炎夏日勿贪吃冰淇淋 当心变成冻冻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