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进入12月,年末理财再成投资者关注焦点。近段时间,A股持续走弱并被称为进入“1”时代,因此更多资金流向了短期理财领域。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和之前年末理财动辄6%的收益相比,今年的年末理财市场低调了很多,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普遍在4%左右。专业人士提醒,考虑到近期的经济形势,投资理财应更多关注资金投向,而非收益有多高。
部分投资者等待“揽储大战”
“过年要花钱,资金不睡觉。”这几天,不少银行都打出了这样的销售广告语,通过网银和柜台,不少市民再次加入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都在4%左右,而在去年,同期产品的年化收益要高0.2至0.5百分点,一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甚至还会高于6%。对此,一位银行人士分析,年化收益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年内多次降息,同时也和信托等关联产业的不断整顿有关。
市场上,这些短期理财产品以1个月期为主,一般5万元起就可以购买,部分7天左右超短期则需要10万元起售。尽管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再和以前一样吸引眼球,但和目前的定期存款相比,仍大有“赚头”。以一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5万元起购,期限30天,预期年化收益为3.9%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收益可达160元左右。而目前的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5%,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显然更高。
“不用急着购买。”昨日,深圳一位资深理财师告诉记者,各大银行到了年底都会面临监管部门的存贷比“大考”,资金必然紧张,到时候会爆发了“揽储大战”,会有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面世,年化收益可能会突破5%。实际上,一些市民的确在“等待”。福田区一位白领刘女士就坦言,目前不会买理财产品,因为收益太低,要等到12月下旬才会考虑购买。
信托理财产品需甄别投资标的
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市场可能会有整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下滑是必然趋势,想要再回到“5”、“6”年代并不现实。但这位人士也表示,高收益是否会重现江湖,要看监管部门对信托业的监管未来走向如何。
“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以上人士分析说,超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主要都适合信托计划挂钩。目前,国内信托公司发行产品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信托公司直接面对投资者直销,这个模式中,投资者的认购数额一般较大,都在百万以上;二是通过金融中介,比如一些财富管理和顾问机构,中介会收取一定费用;第三个渠道是银行,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发售信托计划,从中收取渠道费。银行渠道作为发行渠道的优势在于其网点广布,同时信誉更高,因此募集资金一直较为容易。
尽管投资者相信银行,但信托合同末尾一般都有银行的免责声明,即信托损失需投资者自负。对此,投资者不妨刨根问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甄选投资标的。投资者要选择好行业和好企业,比如投资房地产,就应该选择排名前10的地产大鳄,这些企业在海内外同时拥有数个融资渠道,即便其中一个出问题,另一个也能发挥作用,企业可以“借新偿旧”,兑付危机暂时不会出现。
“股市和债市是个跷跷板,不妨买那些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一位业内人士建议说,目前经济波动仍在继续,基于债券投资的产品相对于股权和信托更为安全。
理财机构不规范或蕴藏风险
记者近日调查还发现,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未必都来自银行渠道。深圳一位金融业人士透露,在一些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由于内部管理的问题,一些手头有资源的个人客户经理存在为别的金融机构做兼职的情况,并且其提成要比行内高。市民姚先生是某银行的VIP客户,他日前告诉记者,其个人客户经理在业内曾多次跳槽,所以他也先后买下两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现在,这位客户经理还为一家理财机构做业务,还动员姚先生加入该理财机构的白金俱乐部。
以上人士提醒,如果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即便银行有免责条款,但银行一般会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 30亿元高铁市场或将掀起安防行业淘金热 下一篇 : 手动灌肠机 手动灌肠机好用吗?手动灌肠机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