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虽然饱受业界诟病,但当下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资金池产品依然在打头阵,特别是又逢年末冲存款的重要时点,这一特征就更为明显。
银行资金池产品因何迟迟未能实现资金与资产配置的“一对一”,并实现向净值型产品的转化?不少银行人士对此解释为技术问题,
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的本质是银行不愿突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雷区。
资金池产品打揽储头阵
由于银监部门已经规定各家银行不得新发售期限为1个月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这也使得年末吸储大战提前1个月便已上演。
在11月份发行的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堪称吸储利器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开始重现江湖,并在近日的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上呈现井喷之势。
证券时报记者翻看多个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发现,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尤其是年化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大多并未注明具体投资标的,仅对投资方向加以描述,例如主要投资债券、票据等。
如某国有银行对其发行的“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这样表述:“本产品拟投资10%~50%的高流动性资产,10%~90%的债权类资产,按目前市场收益率水平测算,资产组合预期年化收益率约4.72%,扣除销售手续费、托管费,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本金和收益,则客户可获得约为4.3%的最高年化收益率。”
这一“先募集资金再投向动态管理”的资产池模式为外界诟病已久,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池和资产池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错配,容易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此前中国银行(601988)行长肖钢更是将此类资金池产品称为中国的“庞氏骗局”。肖钢认为,当前大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足1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产品募资来偿还到期产品,危险性显而易见。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将无法继续。
并非仅仅是技术问题
对于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此前曾有银行理财业务监管人士公开表示,“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主要是由于银行信息系统(IT)不发达,好多中小银行靠Excel手工计算,业务量增大之后,很难以人工操作手段实现将每一个银行理财计划与其所投资的资产组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不过,也有部分金融界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资金池的整治,不完全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开发一套理财资产管理系统对银行来说并不困难。部分中小城商行即便存在IT后台不匹配的问题,但目前如恒生电子(600570)等第三方IT机构早已开发出类似系统,银行使用“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上海某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则认为,目前银行规范资金池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资金与资产“一对一”,并向净值型产品转化。如工商银行(601398)和招商银行(600036)都已配置相应系统,发行相关产品。在这位资管人士看来,部分中小银行之所以迟迟没有相应地转变,更多是顾虑到这种转变将会突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雷区,从而不利于银行后续中间业务的开展。
据上述资管人士介绍,自资金池产品面世以来,其刚性兑付的特征就较为明显。银行基本上是将其当做“存款”销售,而客户则当成“存款”购买,庆幸的是,这几年也的确没有出现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的案例。这也使得资金池产品特有的滚动发行、利用资产池期限错配、实现借新还旧的运作方式,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刚性兑付的实现。
&nb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