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6
浏览量:
继某银行支行前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事件后,银行员工借银行理财之名私卖外部产品,甚至非法集资以牟私利事件被媒体曝出。银行员工巧借公职身份、动用客户关系、谎称是理财产品、用高息做诱饵、理财款却被打入外部户头在一个个被曝光的案件中,所使用的“桥段”几乎如出一辙。
不讳言地说,目前理财市场已经陷入了一种危局,然而,如何在法制层面进行约束并予以规范还待进一步完善,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警惕。从本质上来讲,投资者屡屡受骗的原因,就是老是抱着“一本万利”的幻想去尝鲜理财产品。从常识上讲,任何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都是对等的,高收益一定会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以信托为代表的部分“理财产品”,却对投资者许下了“刚性兑付”的承诺,让其异化成为了一个低风险却又高收益的金融产品。
但不要忽视了,这种“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实际上是违背了金融行业中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原理的,它仅仅只是一种销售的手段。当然,目前的部分信托产品在兑付危机出现时的确是履行了“刚性兑付”承诺,但其原因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声誉。
作为让投资者尤其是保守型投资者追求的一种“保底”观念,证券投资基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刚性兑付”承诺,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打破。在任何一个理财市场,“兜底”神话都不能轻信,投资者要清楚的是,签署合同就等同于接受全部条款,并承担法律风险。记者查遍了与理财信托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本就找不到有关“刚性兑付”的立法依据。如果抱着“一本万利”的幻想去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话,恐怕最终不仅会失望,还有可能血本无归。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