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本土品牌服饰将如何走向全世界?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曾经是沿海地区的“时尚之都”,许多品牌服装曾在全国流行;但从20世纪后期开始,作为主流时尚上海的符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了。
前段时间,东华大学首次发布“海派时尚”流行趋势,希望以此来推动申城的服饰时尚再次风靡全国,乃至引领世界潮流。那么,要走向世界中国的设计师会遭遇到哪些瓶颈,出路又在哪里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东华大学的刘晓刚、卞向阳两位教授。他们认为,中国服装设计要走出国门,关键在于文化,本土品牌要首先在价值观上有话语权。
现状:
首先,本土品牌定价竟比国外高
问:现在本土品牌的服装价格太贵,一件成衣动辄数千元,而西方国家的服装大多比较便宜。如此一来,即使国民再有爱国情绪,如果价格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只能放弃购买。
刘晓刚:国际服装行业一般是全球采购,各品牌有所区别,如果单纯是本土制造,成本就比较高。在我国,由于服装的零售体系不完善,整个渠道有些不规范的地方,造成了很多生产厂家的经营成本剧增。另一方面,如今服装行业成本在不断上升,比如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这些因素,是导致一些本土品牌服装价格偏高的原因。
当然,迎合消费者心理也是一个原因。许多国内消费者觉得服装的价格贵点,质量就会好点。现在,国内品牌服装的售价普遍是成本价乘到8倍左右,价格虚高,然后以打折促销。这反映出消费者群体与品牌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对于自主品牌来讲,可以说是一个自律问题。
其次,“外国月亮圆”心态一时难改
问:那么这种“外国月亮更圆”的心态,在未来可能发生改变吗?
刘晓刚:要消除国内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简而言之,首先要足够持久地保证中国在国际上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其次要通过重塑深入人心的“中国梦”,唤醒国人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并转换成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凝聚力;最后是本土服装企业的品牌定位准确,经营道德规范和自律,为市场提供在设计和质量上底气十足的产品。
卞向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服装等一些行业出现了“崇洋媚外”的风气,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常见现象。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本土品牌与设计,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服装行业来讲,其实不必过多关注“第一夫人”穿的衣服是谁做的,而应该通过这件事看本质,鼓励本土的设计精英从事自主性的时尚设计。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公众民族意识的支持;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企业应该反思,问问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是否把最好的服装产品提供给了国内消费者,而不是把服装变成赚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再次,产业基础衰微致“底气不足”
问:过去,上海的服装品牌在国内首屈一指,而如今似乎有些没落,国际一线品牌更是一个也没有,有人说这是设计师的问题,外国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就是比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好看?
刘晓刚:20世纪后期,由于诸多原因,上海作为主流时尚的符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上海纺织在全国纺织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纺织业后来居上,令上海轻纺工业的龙头老大地位面临考验。产业基础的衰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知名品牌与时尚高地的强势地位。
时尚之都的根基在于时尚品牌的诞生,而在相对真空的时尚工业土壤之中,即使有几个时尚品牌一枝独秀,也依然不能长久。我认为,只有加速从“传统纺织”向以创意、设计、资本为主打特色牌的“现代纺织”转型与升级,上海才能回归“大上海”时代名牌林立、潮流先行、消费力强劲的繁荣气象。
事实上,一些本土品牌在产品设计上并不逊色,尤其是一些相对低端的品牌,无论在款式上还是品质上,很多产品与国外产品难分伯仲。假如把国内、国外服装产品的商标互换一下,消费者就可能出现品牌认知错位。
目前,国内消费者还是普遍存在“外国月亮圆”的消费观念。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信心不足和西方价值观的市民化,导致了对本土品牌的不屑和成见;二是当代服装源于西方,尚不成熟的本土服装品牌总体表现不如西方品牌;三是“中国制造”中的某些负面名声,也不可避免地殃及国内服装行业。
上一篇 : 北大教授为茅台发布会言论道歉 下一篇 : 烤箱 烤箱和微波炉的主要用途和区别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