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作为美国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唯一的中国弟子,杨钢近年来为多家中外企业提供了质量咨询。日前,在一间装修独特的二层办公区里,记者面访了克劳士比商学院院长杨钢。40多岁的杨钢外表十分干练,不愧是干管理的,一上来,话题就谈到了管理。
记者:听说您是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还是唯一的中国弟子,是这样吗?
杨钢:菲尔·克劳士比已经去世数载,我有幸在他生前成为了他唯一的中国弟子。作为他的学生,我逐渐发现,他是平凡的,平凡得要用大半生为生计奔波;他是普通的,普通得你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他。然而,他是伟大的,伟大得要用十余本著作来装他的所思所想;他是先知,心有大任却劳心苦志,用普通的人、事和简单的话语把质量的福音传递。他帮助困惑的人们挣脱枷锁、拥抱真理;他更是在质量被压迫的苟延残喘之际当头棒喝‘质量是免费的’--这不啻为惊天动地的风雷和海浪,质量革命也从此掀起高潮。
记者:从克劳士比那里您学到了什么?
杨钢: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质量管理学的历史:
¨ 阶段I: 休哈特博士的“统计质量控制”(SQC);抽样技术;
¨ 阶段II: 朱兰博士的“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三步曲”;石川馨的“七个工具”;
¨ 阶段III: 戴明博士的“十四要点”及深刻知识体系;菲根堡姆博士的“全面质量控制”(TQC);田口博士的“质量工程”;
¨ 阶段IV: “完整性”的克劳士比;“追求卓越”的彼得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克劳士比所达到的管理学高度,代表了世界管理学理论的最高境界和最新成果。
记者:克劳士比的管理知识经过您在中国的传播,在实际中被企业接受和运用的效果如何?
杨钢:很久以来,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就把“零缺陷的管理方法”视为“质量圣经”。例如AT&T、ABB、IBM、GE、GM、BP、强生、罗氏、西门子、飞利浦、可口可乐等超过2/3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如此。作为中国克劳士比商学院的负责人,我为中国航天、航空、石油、石化、汽车、船舶、电子、IT、机械、新能源、食品医药等百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这些企业普遍接受,并且珍视我们提供的管理建议内容。四方机车车辆厂曾是铁道部下属的老工厂,当年是由德国人创建的,至今已经有109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容忍缺陷,在一道翻砂程序中从两名工人增加到12名工人,产品却依然漏洞百出。后来应用了克劳士比的“第一次就做对”理念,很短的时间里把该程序工人数量降回到2个,并且因为质量提高是的效率提升,大幅提高了产量。
记者: 您从事管理咨询很多年,非常了解中国企业现状。您最近还出版了新书《质与量的战争》。有消息说中国建筑质量只有30年您认为这种现象是否说明中国不重视质量?
杨钢:中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不能简单对比。西方建筑师把建筑当成作品设计,有名的西方建筑物经常要花很多年才能建成。西方建筑重视光影效果,显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国的文化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很多传统的中国建筑物就像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但是现在由于急功近利,一些中国建筑师简单拷贝建筑作品,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在快速博取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疯狂复制低劣的建筑,加速了中国建筑界数量型增长。但这并不说明中国文化本身不重视质量。我写作这本《质与量的战争》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摒弃两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其一,认为西方的理论号不了中国的脉,所谓管理无定势;其二,认为中国人的DNA里天生就缺失日本人和德国人的那种质量基因。从而走出一条融合与创新的道路。为此,我既运用了克劳士比等西方管理学大师的理论,也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来思考管理。
记者:现在社会各界热议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期,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问题您有什么新的看法?
杨钢:中国制造已经成为现实中中国的一张王牌。欧美各国对此已经有充分认识并且接受了这个现实。对于中国来说,制造型经济带来了巨大好处,也构成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放弃制造业的固有优势。在保持中国制造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可以很好地解决结构性问题。克劳士比有一句话:质量是免费的。在《质与量的战争》一书中,我用具体的原理和方法解释了质量是怎样免费的:提高质量不会提高成本,提高质量甚至还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记者:中国提升质量面临哪些问题:
杨钢:首先是认识上。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379万辆,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同期,日本汽车产量仅为793万辆,下降31.5%,为33年来首次跌破800万辆;美国汽车销量虽然达到1040万辆,但因人工成本高昂,其国内生产的汽车仅为570万辆。在接下来制定2010年规划的时候,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普遍把目标定在增长100%以上,而国内的合资品牌要冷静得多,一般定在增长15%上下。这充分反映了双方对于增长的认识分别。中国企业主要是看中数量增长,不问原因,不想后果。2009年之所以中国汽车市场大幅增长,是因为2008年危急中需求受到压制,2009年国家出台了补贴刺激政策,导致市场大幅增长。这种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目前国家刺激政策已经逐步退出,经济尚未排除2次探底的风险,正是提高质量苦练内功的时机,这个时候不是提100%甚至300%的增长的时候,而应该是大幅提高质量的时候。
记者:质与量是一对矛盾吗?
杨钢:在我的《质与量的战争》一书中,是追求质与量的和谐,提升品质带动提升数量。但是目前很普遍的现象是,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导致质量下降。比如中国的大学,加大投资,扩招,但是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不在大楼,大师代表的是教育的质量,大楼代表的是学生的数量。中国出现了博导在论文答辩时不认识自己的博士生的事情,可见基本上没有过单独见过面--他是怎么指导这位博士生的呢?这种现象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所以要把质量和数量统一起来,首先是要改变观念。现在有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重视质量。如航天、华为、中兴、中石油等企业,都打出了质量的大旗。由于中国本身已经是世界制造大国,在欧美甚至日本已经失去全面制造能力的时代,更加重视质量的中国将迎来“中国品质”的时代,质量强国是必然之途!
上一篇 : 中国企业家都应该补上危机公关这一课 下一篇 : 切菜机 切菜机哪个牌子的好用?切菜机选购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