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成功励志成功人生苹果VS百度:谁能拥抱真正的开放

苹果VS百度:谁能拥抱真正的开放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6

浏览量:    

核心提示:  在2010年百度世界技术大会召开的前夕,百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一个基于搜索业务的开放平台。在今天,开放已绝非什么新鲜的概

  在2010年百度世界技术大会召开的前夕,百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一个基于搜索业务的开放平台。在今天,开放已绝非什么新鲜的概念,在各种开放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今天,或深入或表面,几乎所有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都开始了自己的开放之旅。

  而现在百度基于搜索框的开放,是否只是一个应景的噱头,抑或是百度借市场普遍认可开放概念之机,谋求的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这需要从百度开发平台的根源处入手来寻找答案。

  在百度推出的两个开放平台之中,数据开放平台是基于百度原有的搜索内容的一次结构性调整,而另外一个应用开放平台,则是在原有搜索内容之外新搭建的一个全新的软件、游戏和广义应用产品平台,其定位,有点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但基于的理念和结构,则和App store完全不同。同样打着开放的旗帜,但是运作哲学却全然不一样,由此给参与各方所带来的价值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开放之溯本求源

  其实,探求开放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需从开放的历史着手。

  开放的概念最早源于软件行业的源代码共享,以Linux操作系统确立的无偿分享源代码模式为最经典的代表,这一开放模式吸引了诸多独立开发者和商业企业共同参与创作,从而使得Linux最终发展成为一款集群众之大智慧的经典制作,整个Linux产业也因此而欣欣向荣,发展成一个百亿美元规模的产业群。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软件时代的开放精神被网络工程师们继续发扬光大,秉承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精神的开放平台也不断出现。2007年,著名社区Facebook凭借应用开放平台超越了当时的全球网络社区第一名Myspace而成为全球最大,开放的概念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互联网产业链内不同成员可以通过协同发展模式获得共赢。

  “开放”的概念由此不断繁荣兴盛,到2010年已是如日中天。

  2008年,中国互联网业的一些业者率先尝试应用平台的开放,千橡集团旗下校内(人人)网、51.com等社区推出了开发者开放平台,目标锁定那些在Facebook上淘金的中文应用开发者。但即便是明白了“开放能带来共赢”的大方向,这几家平台在实践开放模式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波折,在诸如“用户数据如何共享”、“利润该如何分配”等问题上,这些平台都因利益冲突而和开发者产生了矛盾,千橡总裁陈一舟一度亲自出面调停平台和开发者的矛盾,而“51”则因没能解决利益冲突而使开放平台名存实亡。

  尽管开放在国内的实践充满了波折,但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那些只重视眼前的自有利益,而不愿意分享的行为,越来越被行业视作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而受到媒体和业者的抨击。

  开放之名人人可用

  在开放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之时,而各种似是而非、形形色色的产业联动模式,却都被戴上了“开放”的光环。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苹果公司的App store模式。其实说到开放,最不沾边的可能就属于苹果了。因为早在PC时代,苹果就以不兼容微软-英特尔(Wintel)框架方式特立独行地走着属于自己的PC道路,并最终惨败给了在全球拥有数万拥趸的Wintel平台。但在数码时代,苹果的ipod、iphone和ipad却大获成功,但这些产品的成功,还是和开放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架构,苹果的产品均不兼容市场上任何的一种存在的标准。而且,这种全封闭的模式,使得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苹果的产品,而没有任何自主抉择的余地。

  尽管如此,用户对于多样化应用的选择,已经不能为苹果所忽略不计了,因此,苹果以开放的名义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决定,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开发平台——应用商店(App store),苹果声称,其应用商店是为所有开发者提供的一个最好的兼容平台。

  苹果这种“以开放之名,行封闭之实”的做法,在美国科技行业一度引发了一场大论战。

  苹果的反对者们认为,开放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是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很多人甚至认为,限制开发也许没有什么不妥,但以开放之名行限制之实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为苹果开发的应用,不仅不能使用于任何一种其他平台,而且在苹果的平台上也风险极高:一个用户耗费99美元注册了苹果的账户,并投入大量财力和时间开发了一个应用,但却有极大的概率不会受到苹果用户的青睐,众多开发者承担巨大的风险来满足苹果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大部分参与者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又算得上哪一种共赢呢?抨击苹果的谷歌、adobe公司都宣布,它们的软件工具能够帮助开发者将同一组代码应用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平台,塑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而苹果则对此予以反击,苹果希望用HTML5和H.264等标准来取代Adobe的Flash,并认为后者才是真正开放的互联网标准。

  然而,苹果最终还是被外界认定为一个封闭企业。美国科技博客Boing Boing编辑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将反对苹果的观点提炼成了一句话:“在一个有创意的世界中,任何有好想法的人都可以付诸实施,并且使之在你的硬件上运行,如果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iPad肯定就不适合你。”

  探求开放之实

  关于开放的论战在美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开放的热潮已经开始蔓延到中国一线互联网公司。随着开放不断深入,在创业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的开心网,到2009年年底也将资源配置转向了开放平台,并最终在2010年初宣布开放API接口、接纳第三方应用加盟。2010年7月,新浪围绕其微博展开了一系列开放的举措,阿里巴巴则开放了其在淘宝的商品数据和交易信息,而腾讯CEO马化腾也终于在其微博上宣布,腾讯微博即将开放API……

  现在人们已经很明白,共赢和协同发展是衡量一个平台是否有价值的最终标准,无论这个平台是否以开放的名义运作。而业界人士的观点认为,纵观市场上众多平台,最实质性和最有行业影响力的,在美国可能是谷歌全开放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而在中国,则应该是百度正在不断推进的“应用开放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

  从行业影响面来看,目前,诸如豆瓣网、开心网等主流的社区,均已经开始就相关产品和百度进行合作,如豆瓣就将其“豆瓣电台”改造成一个网络应用,通过百度的应用开放平台直接嵌入了百度的搜索结果,使得网民在百度搜索“豆瓣电台”时,在搜索结果的首条结果上获得一个可以直接播放的豆瓣电台播放器。

  实际上,除豆瓣外,目前为数众多的网站和开发者正在和百度进行类似的应用类合作,以它们的产品直接接驳入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开放合作的覆盖范围覆盖了包括游戏、下载、杀毒、在线交友、购物等各个领域,其中既包括开心网、PPTV、金山等业内知名企业,也有一大批应用及游戏类软件的开发团队甚至个人。而所有的合作方式都无一例外,均是由开发者通过百度提供的开放接口提交优质资源,与用户需求直接对接,在搜索结果页面上以应用软件形式展现出来,方便网民“即搜即用”。

  据百度称,其应用开放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是希望以产业链联动的协同发展模式,来大幅度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如果从互联网产业开放的目标而言,百度的开放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另外,从百度公司自己的战略角度来看,它的开放举措也带有明显的战略意图。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实现方式来观察,百度开放是通过搜索框获取关键词和关键应用来实现,就这一方式的意义而言,已经和苹果等手机厂商采用封闭系统调取功能的方式,以及一些互联网公司将非核心业务的API进行开放等简单模式都有着质的区别。

  首先,百度以其最为核心的搜索平台作为开放的基础,接纳各种各样的数据和应用提供商加入。自去年百度提出“框计算”技术理念之后,基于该理念的数据开放平台已经整合了一大批由合作伙伴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数据,使得参与者获得更加流量和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百度的核心产品——搜索的用户体验,人们在搜索时获得了更精准、更优质的结果,这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共赢效应。

  其次,百度的开放平台采用了最常用的软件接口模式和数据交换格式,能最大限度降低了第三方的迁移成本,开发者可以以极小的代价接入百度的开放平台,也可以很经济地复制到其他应用平台上。如同一个业内专家对开放平台“可持续”性下的定义一样:免费的开放平台,应该不设置任何的进入门槛,也不人为地增加迁移的成本。而百度的开放平台符合这样的可持续标准:即便这些第三方不和百度合作了,它们的产品和数据依然可以方便地产生各种用途。可持续发展,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放精神,也是一个谋求共赢的基准线。

  最后,百度的开放平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并实现产业链的共赢,而并非像苹果那样为追求产品多样化而开设。

  自去年开始,百度反复强调开放、与中小站长和开发者谋求共赢,这点初衷的意义也许在于,百度不会牺牲第三方的利益而将之放置于需求长尾的末端,成为多样化和长尾效应的牺牲品。恰恰相反的是,每天数十亿次的搜索需求,让百度拥有了中国最全面的用户需求数据库,由此百度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哪些应用和数据是最满足用户需求、最能够让第三方获得用武之地的。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除了信息获取需求外,网民对软件、游戏、商务等第三方应用的搜索需求正日趋增长,而百度的开放平台,就是将第三方的产品和数据直接和这些日趋增长的需求进行对接。就这一点,苹果的诉求和百度有着天壤之别。

  经过这些分析之后,我们已能够厘清开放的本质。而如果再提升一个层面,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无论哪个厂商,无论何种模式,只要本着真正共赢的态度,坚持真正利益分享的模式,均能够实现整个产业链获得共同的繁荣。这点也是开放能够令整个产业为之欢欣鼓舞的基石。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