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成功励志成功人生俞敏洪:危机和机遇中的中国企业家

俞敏洪:危机和机遇中的中国企业家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2

浏览量:    

  西方有一句话叫“一个人的毒药是另一个人的食物”,这次金融危机对很多国家都是毒药,但是对中国,尽管也受到了不少打击,毫无疑问是一个食物,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从金融业的重新洗牌,汽车业的市场转移,重新布局,从中国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到现在四万亿的国家投入,都给中国商人、中国政府、国企和民企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变得强势有现象证明,比如中国目前跟巴西的贸易,以及跟俄国的贸易正准备用人民币直接结汇。这表明中国的强势。世界经济整体上目前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而中国的经济依然能保持8%的发展,这是开会的时候提出的指标,我认为大概会到6%—8%之间的发展速度。即使这样的话,比原来中国11%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原因是原来世界呈4%—5%发展,中国11%,现在世界呈负的发展,中国8%。明显的一加一减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实际上相对超越了比原来还要快的发展速度。

  刚才莫里斯·斯特朗先生也说了,现在美国政府、加拿大政府拼命鼓励中国企业购买加拿大、美国的企业,以及鼓励中国个人去购买房地产,这背后有一个非常深的目的就是通过中国购买大量的国外资产,尤其美国资产,把中国和美国捆在一起,这样可以把人民币和美元捆在一起,这样可以直接阻止美元的贬值。所以,他们每一个行动其实背后都抱着战略目的,我们要非常的小心。

  这次金融危机中,也有几个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一,有时候走得太快并不一定等于走得太好。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企业需要慢慢走。前年的时候,中国出了新的《劳动保护法》,其本质和目的非常好,都是为了保护中国的弱势群体不再受到欺负,让他们的生命和生活更加稳定。我是弱势群体出身,我们整个村庄都处于弱势群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同劳动法。但是好事要正确的时间做,我认为这个劳动法就有点太早,直接导致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很多企业干脆关门大吉,使很多打工的人没有打工的机会。我村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工由于企业关门回家了,关门是因为投资者把企业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不巧的是又刚好遇上了金融危机。上个礼拜我收到消息中国作为最佳劳动力市场已经丧失掉了,已经让给了印度和巴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中国什么都没有,有的就是劳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

  第二,尽管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是我们不希望中国过分自大。现在我已经在书店看到了这样的书,什么中国未来引领世界等等这样的书。是,我们会有。当你自己其实不拥有太多的东西就开始说不的时候,只是拥有了阿Q精神的时候就会很麻烦。中国的自大心理已经害了中国几千年,我们不希望再害我们后代,一代一代的害下去。比如我们在虚心方面就远远做得不够,我们向日本人学习就学习得远远不够,我们不去反思我们为什么被日本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欺负了八年,八年这么大一个国家竟然被这么小一个国家压在底下。我们只是仇恨,到今天还在仇恨,仇恨解决不了问题。你得去学习,为什么日本在经济上今天依然还在中国前面。

  我听很多人说美国因为金融危机完蛋了,当然,我不管它文明是不是会逐渐衰退,不管它经济是不是会逐步衰退,但是中国有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从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到政治势力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太自大。一个人自大把一个人毁掉了,一个国家自大把一个国家毁掉了,一个企业自大了毫无疑问会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希望中国这次不要失去眼光。为什么?因为中国往往投入到产业中心,先把好弄的产业弄起来,不管是污染的还是高耗能的,目的是GDP,推动国有经济总产值,再把污染处理掉。表面上国民生产总值年年提高,但实际上环境污染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能越来越差。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了绿色经济的计划,希望未来美国不管是太阳能,还是其他的绿色科技引领世界。美国在产业化、信息化,包括原来的工业化引领世界一百年。我们希望下一步的绿色科技,绿色经济让中国引领一下,不是美国人主动让位我们,而必须是企业和政府的眼光争取到这样的地位。

  最后希望政府能够在未来的三十年给民营企业和民间力量以更大的信任。由于某种感觉上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已经造成了中国潜在的巨大损失,因为大量的资产转移和大量的人干事情只是当前心态,而没有未来十年,二十年或者一百年的心态,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做不大。民营企业家的心态稳定是中国能够抓住这次机会的主要原因。企业生生死死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不管什么民营企业死掉都没关系,但最好不要非正常死亡。我们必须通过鼓励让更多的生出来,这样的话,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