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1-10
浏览量:
自今年一月高调宣布1200多亿再融资计划以来,上周四,媒体再次聚焦中国平安: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为首的高管薪酬2007年出现“超乎业绩”的暴涨。
年报显示,中国平安有3名董事及高管2007年的税前薪酬超过了4000万元,其中董事长马明哲税前报酬为6616.1万元,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最高纪录。
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去年10月以来中国平安A股价格从最高149.28元暴跌到上周末收盘的56.06元,市值缩水近2/3,平安高层拿高薪有何根据?
解密1
6600万有多少来自期权?
从收入构成来看,马明哲的税后工资津贴/福利变化不算大,最大增长来自奖金,2006年为税后1027.8万元,2007年则暴增至税前6616.1万元(包括捐赠)——记者计算发现,这一增长几乎全来自去年6月到期的期权激励。
去年恰逢首批期权兑现
“2007年管理层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是4年前设置的与H股股价挂钩的虚拟期权长期奖励计划的兑现,二是2007年业绩高速增长产生的绩效奖金。”对于外界质疑,平安方面上周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据平安方面介绍,中国平安于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上市时,就建立了虚拟股票增值权形式的长期奖励计划制度,对绩效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及若干主要员工实施长期奖励计划。该长期奖励计划是以虚拟股票增值权形式设计的,公司并不根据此计划发行股份。
平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为避免过度激励及追求短期利润,公司还对期权的兑付规定了不少限制条件:比如,规定了每一年的期权奖励总额不得超过当年净利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4%;另外,首批获得的虚拟期权兑现也分3年进行,每年只能兑现其中的1/3。
按照上述设置,中国平安从2004~2008每年根据员工的绩效和贡献,经评比并报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批准后确定人选与授予份数,其中2004年首次授予时以公司H股上市时发行价(港币10.33元)作为授予价,授出4192万份,该部分可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行使1397.33万份;另外,2005年授出1572万份,授予价为港币12.47元;2006年授出1572万份,授予价为港币21.5元。
“2007年6月刚好是首批计划到期的日子!”平安相关人士表示,按照上述长期奖励计划的设置,期权于去年兑现,到期日价格取2007年6月24日到期日当日收盘价和前5天的股票收市价均价中的较低值。据中国平安2007年年报披露,平安高层2007年度共派得薪酬计人民币2.82亿元,较往年同期增长约122%。其中,与业绩表现挂钩的年度绩效奖金,以及长期激励首期首次支付金额占其2007年总收入超过80%。
马明哲孙建一奖金99%来自期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报中并未提及马明哲等平安高层个人获授予的虚拟期权份数,只是笼统地称:“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授予关键岗位人员(包括董监事)2000万份。计入期权费为6.12亿元。”不过,经过多方调查,记者在2004年的年报里发现蛛丝马迹:2004年的年报显示,平安当年共授出期权4192万份,其中,两名执行董事获得609万份,其他高管获得385万份。记者获悉,平安H股上市当年只有两名执行董事,分别是马明哲和孙建一。换言之,作为平安两名创业元老,马明哲和孙建一两人一共拿到了609万份首批期权。
记者了解到,2007年6月24日恰逢港股休市,而之前5天的平均股价为52.74港元。按计划,首批行权数为203万份,则马明哲和孙建一可通过虚拟期权共获得期权奖励203万×(52.74-10.33)×0.97(当时汇率)=8351万人民币。
与此相对,2007年年报显示,马明哲和孙建一税前奖金总计8430.8万,马明哲、孙建一两人其实99%的税前奖金都来自期权奖励。
解密2
高薪酬是否物有所值?
平安人力资源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近年取得长足发展,与薪酬激励不无关系。有迹象表明,平安接下来在员工激励上还将有更大动作。
平安的人事制度,被外界称为“胡萝卜加大棒”,奖罚分明。
平安人力资源有关负责人介绍,平安实行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高管的薪酬由固定底薪和业绩考核奖励两部分构成,其个人收入与其本人表现,对公司经营业绩、绩效的贡献挂钩。与此同时,作为率先引入海外高管的国内金融企业,平安前100名高级管理层,有近60%来自海外,这部分高管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薪酬体制。
针对平安高管的高薪现象,记者去年曾与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有过交流。盛瑞生告诉记者,他对公司产生了数名千万年薪的高管并不感到意外,相反,这正是公司业绩发展良好的体现。“梁总工资最高主要是因为他曾在众多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任过要职,公司需花重金才能力邀其加盟。此外,我们公司一直在按国际化的管理运作,但高管薪酬体系和国际同等规模的大公司比仍有一定差距。”
而在马明哲眼中,对海外军团如此高薪显然也物有所值,马明哲曾说:“他们给平安带来的,足够让平安给他们发500年的工资。”
平安人力资源有关负责人表示,事实证明,在上述原则的指引下,通过严格推行绩效问责及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
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总收入只有418万元,利润190万元。但到2007年年底,平安保险集团的个人客户数量达到4000多万名,资产总值达6511亿元人民币。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这种激励不无关系。
记者获悉,2007年,平安薪酬委员会共举行4次会议,除审阅了全体董事及高管层的表现及薪酬待遇外,还根据董事会会议,草拟了A股股权激励计划草案——这似乎表明,在员工激励上,接下来平安还将有更大的手笔!
解密3
薪酬没与股价挂钩?
马明哲2007年收入中的大头其实与平安H股股价息息相关,如果今年6月24日的H股股价低于去年的行权价,那么他2008年的期权收入也将缩水。
薪酬与港股表现息息相关
事实上,平安高管层的高薪在业内并非新闻,按2006年内地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平安当年就有四大高管年薪过千万,成为2006年A股上市公司四大最贵高管,收入远高于深发展外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兰克纽曼(2006年税后收入995万);而2007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最贵老板”榜单,即非国有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高管人员。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夺冠。他以1338万元的年薪将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等都抛在了后面。
不过,由于近期股价大幅下滑,今年平安高管的高薪还是引来不小的争议。“从去年10月以来中国平安A股价从最高149.28元暴跌到上周末收盘的56.06元,其间市值缩水近2/3,平安的薪酬激励难道不与股价挂钩?”
对此,平安某高层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予以否认。“据我所知,高管薪酬考核指标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公司利润及业绩的增长等,另外,平安高层今年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虚拟期权兑现,而虚拟期权本身就是与股价挂钩的一种设计,怎么能说与股价无关?”
记者了解,2007年6月H股价格在52港元左右,如果到今年6月24日股价低于去年的行权价,那么马明哲等人2008年的期权收入将出现缩水。
解密4
薪酬比同类公司高吗?
对于平安高管薪酬,坊间还有一个疑问是,对比其他公司,平安高管的薪酬是否太高?
虽然年报披露尚未结束,但已有市场人士预计,马明哲超过6000万元的高薪,有望拔得国内上市公司老总年薪头筹,在其他金融机构中无人能够相比。另两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尚未披露年报,但在2006年就已相差一大截。
2006年,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的报酬为141.05万元;中国太保没有具体公布高管报酬,但其董事长、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报酬总额为1274万元及83.3万美元,其中500万元以上1人。而在这一年,马明哲的税前报酬和税后报酬分别为2351万元、1338.2万元。
已经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中,深发展董事长纽曼的报酬最显眼,2007年是税前2285万元。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行长的税前报酬均未能超过500万元;民生银行高管的税前报酬则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间。
对此,熟知平安文化的保险业内人士宋先生认为,平安高管的薪酬与A股其他企业不可比。“平安是最早大规模聘请海外高管的内地企业,平安前100名高管,有近60%来自海外,张子欣当年加盟平安前据说年薪就是800多万港元,不拿出与国际接轨的高薪,他们会来吗?”
另外,公司高管的薪酬对下面员工有封顶作用,虽然马明哲的年薪可以一时低于海外高管(马明哲2006年的年薪为1338.2万元,低于公司常务副总梁家驹1710万元),但如果要求他长期如此,显然也不现实;另外,宋先生还认为,平安所处的是竞争最激励的保险行业,常年处于“挖角”与“护角”的漩涡中,这促使平安要拿出留得住人的薪酬。“与一些新兴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老总动辄百万的年薪相比,马明哲的年薪根本不算多!”
据媒体报道,香港去年的“打工皇帝”是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年薪1.3亿港币。“2006年和黄盈利200多亿港币,仅比2007年平安多盈利50多亿,但是高管年薪却高了一倍,你说马明哲的年薪高还是低?”
平安:不愿评论高管薪酬
记者昨日下午就高管薪酬话题联系采访平安,但对方不愿就此发表评论,随后关掉了手机。
在平安集团的网站上,可以找到投资者关系小组4位成员的联系电话及手机。记者拨通其中金绍梁的电话,被告知需要由品牌经理负责回答。记者拨打另3位投资者关系小组成员的电话,均没有人接听。
随后,记者拨打平安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盛瑞生的电话,同样一直没人接听。15分钟后再拨打时,已是关机。
对于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超过6000万元的高薪,沪上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这是薪酬以市场为导向的正常现象,但也可以考虑与股价表现挂钩。平安股价下跌较多,在考虑高管薪酬时,应该是因素之一。
汇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航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平安集团与中国人寿的高管薪酬差距较大,是因为中国人寿缺乏很好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做得好高管应受到激励,做得不好则受罚。如果是薪酬委员会同意的,就按规则办事。达到了奖励标准的,应该得到激励。但他认为,激励也要有一个上限。在公司业绩下滑的时候,高管的薪酬就应同步下滑。
高航称,很难把金融机构老总的薪酬,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只能用市场手段来调节。国有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也应该逐步走市场化的薪酬道路,但不是一步到位。在员工薪资市场化的同时,高管薪酬也市场化。
国外有金融机构制定高管薪酬时考虑股票表现,高航认为,应该考虑薪酬与股价表现挂钩。如果与股价有关系,平安高管2008年就可能不会拿这么多。汇丰是平安的海外股东,汇丰的运作很稳健,而且比较保守,平安参考汇丰的激励机制,对提高自身业绩有一定好处。
新闻背景
平安高薪引发质疑
中国平安上周四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2007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50.86亿元,同比增长105.5%。比利润增幅更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平安高管们的薪酬。数据显示,中国平安的董事及高管们的薪酬也出现大幅上涨,有3人税前薪酬超过4000万元。其中,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税前报酬4616.1万元,另有2000万元奖金直接捐赠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累计6616.1万元,折合每天薪酬为18.12万元;常务副总经理梁家驹税前报酬为4813万元;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张子欣税前薪酬为4770.4万元。
从税后收入来看,平安共有5位高管年薪超过千万:梁家驹2688.2万元,张子欣为2664.8万元,马明哲为2579.4万元(未包括已捐赠的2000万元),孙建一为1441万元,理查德·杰克逊为1118.6万元。根据平安H股年报披露,平安前五名最高酬金人士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率为30.8%至44.2%。
一直持有中国平安的成都投资者李小姐上周五告诉记者,马明哲,2006年的税后收入才1338万,短短一年,税前收入增加至6616.1万,至少增长了200%,而同期利润增长不过105.5%,不知是何道理?”
马明哲:从司机到“A股最贵老板”
1955年出生的马明哲只有初中原始学历。最初他在广东省湛江市八甲水电厂作工人,然后在当时的广东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担任通讯员。马明哲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83年他的一次平常的工作调动中。
1983年夏,马明哲被调动到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工作,就职于该地的劳动人事处。由于会开车,马明哲就被选中担任当时的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专职司机,并兼任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车队的队长。由于早年丧父,单亲家庭培养了马明哲忍耐和少言寡语的性格。而作为一个领导的司机而言,这样的性格恰恰是最合适的。不久,马明哲就赢得了袁庚的赏识和信任。在袁庚身边工作了两年之后,精明能干的马明哲被安排到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那个时候,公司总共也就三五个人,主要负责工业区员工的一些福利性劳保事务,规模很小。
到了1988年,袁庚又委派马明哲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筹建工作,从此,他的好运来了。
从1988年到2007年的20年间,平安保险从一家总资产5312万元、13个员工的小企业,发展为一家总资产达到6500多亿元,在沪港两地上市,业务范围覆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的综合型金融保险集团。
随着平安H股在香港一路“高歌猛进”,从2004年横盘于12至15港元,到2007年10月3日最高攀至124港元。同时马明哲的“薪酬路线图”也出现大幅拉升。自2004年至2007年的税前报酬分别为1170.4万元、1413.5万元、2351万元、4616.1万元。其中,2007年的实际报酬,还要加上马明哲未领取的2000万元,被他直接捐献给了宋庆龄基金会。
2007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最贵老板”榜单,即非国有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高管人员。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以1338万元的年薪夺冠。
马明哲的2007
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成为两市第一高价金融股。
3月中旬,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以国际标准薪酬展开大挖角,向汇丰、花旗及内地多家银行“抢人”,打造平安银行的高管团队。
5月,中国平安斥资约35亿元购夺北京燕莎商圈的美邦国际中心。
6月,平安集团控股子公司深圳商业银行整体受让平安银行一事获得银监会“点头”,原股东平安信托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将正式退出平安银行。
8月28日,平安银行正式挂牌,注册资本55.02亿元,总资产1247.88亿元。完成整合之后,深圳平安银行一举实现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经营的突破。
11月29日,中国平安宣布,旗下平安人寿出资18.1亿欧元(约合近20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全球最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富通集团4.18%的股份,成为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
12月28日,以中国平安牵头组建的保险团队集体出资160亿元人民币,以股权投资计划的方式投资京沪高铁项目,成为该项目第二大股东。刘瑞卜春艳
中金报告唱衰中国平安
平安面临三大风险
虽然中国平安发布了看似亮丽的报告,但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国内着名投行中金公司上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于主业衰退、投资收益下降,尤其是扩张为先而不是效益为先的发展战略正让中国平安面临三大风险,从而降低其投资价值。
中国平安的第一大风险其主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衰退的迹象。据中国保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2月底平安人寿在整个市场的份额相较1月的14.18%,跌为13.23%,而更严重的是,平安人寿的这一颓势似乎并没有止步的迹象。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保险公司在目前保持新业务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保费快速增长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
第二大风险是投资风险,数据显示,由于股市大幅下挫,该报告认为,平安今年全年的投资收益几乎不可能达到2007年水平,加上经营费用的持续增加,预计在中国会计准则下平安2008年的净利润将同比下降43%。
第三大风险是战略风险,中金报告认为,中国平安致力于集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并积极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实现这一战略,但这种扩张为先而不是效益为先的发展战略可能不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上一篇 : 管理者的资源 下一篇 : 冰激凌机 怎么挑选冰激凌机?冰激凌机使用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