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6
浏览量:
在三次危机中找机会
郭少明所说的三件事,一开始,原本都是他生命中的危机。“但每次,我都做对了。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也只做对了这三件事。”他说。
第一次危机,是郭少明被人从发祥地挤兑出来。
生意越来越好后,麻烦随之而来—1989年,莎莎的面积已是当年的5倍。总统商厦的业主,看见郭少明的专柜日渐兴隆,便乘机抬高租金。
郭少明说:“有一天,业主找到我,要把房租从1.76万港币上涨到4.5万港币。而且,必须在3天内给他答复。我们以为他随便说说,所以一周后才答复,结果店面已经租给别人了。”
“那是我第一次受到重大打击,对手以几倍的价格抢走我的地盘。我们没了店面,还有12个员工要照顾。那时,真是走投无路了。”
一度,郭少明和太太罗桂珍很灰心,在朋友的劝说下,两人甚至动了移民加拿大的念头。但他们去加拿大只待了几天,就匆匆返回了香港,“我们两个人,都适应了做事的快节奏。”回港后,郭少明和太太决心应战:“我做出了一个最快的决定,也是最好的策略。”郭少明出人意料,主动提前了六个月搬离总统商厦,令店铺空置了六个月。
“因为我们没理由,把客人留给对手。”在那六个月里,郭少明专门多请了几个临时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总统商厦和莎莎新店之间,把客人领走。这使得接手方经营一年后便结束了营业。
经此一役,莎莎反而得到新生:“我们在香港洛克道另找了一个地方,总共花了12.5万港币。然后把前几年赚的30万全部投进去。”他说,那时候他和太太都憋着一口气。
结果,“搬家之后,我们的营业额翻了4倍。原来,化妆品市场比想象中要大许多。自此以后,我们每年都新开两间店铺。”
当第二次危机的巨浪席卷而来的时候,郭少明不再躲避。
“1997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他说。那一年,郭少明的莎莎国际控股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股份认购高达500多倍。
但喜悦尚未消退,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大家都呆了。那时莎莎四成的生意是来自游客,金融风暴后,一下跌了三四成生意。”
此时的郭少明,已经不是那个遇见危难就想移民的年轻人了。他冷静下来,一口气在香港各个繁华街区,开了11间新店。此后,他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设了分店。
“经济的衰退,其实是加速我们国际扩张进程的黄金机会。因为房租便宜了,工资也降了下来。据我当时判断,不出两三年,亚洲的经济就会复苏。”
结果在一片哀鸣中,莎莎到1998年3月31日20周年纪念时,其利润比1997年反而上升了1.5%.“”并非说,我们在金融危机中完全没受到一点影响,游客这部分的销售额肯定减少了,但我已能泰然处之,看到有利的另一面。“郭少明说,”这都是我慢慢才学会的,有危,就有机。“
在SARS横行、香港零售业几乎全线凋敝的时候,他却组织了全莎莎的员工,待在屋子里一起学说普通话。就这样郭少明躲过了第三次危机。
2011年:内地莎莎将超100间
非典之后,内地游客可以在香港进行自由行。郭少明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快速在香港20多个游客聚集地,新开了分店。“可以说,莎莎是香港自由行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去年受内地游客人数上升带动,香港莎莎销售额同比又上升了15%,其中内地游客,人均消费达600元。“看莎莎的账本,像看一本香港历史书。”他说,“开始买我们化妆品最多的是日本游客,然后是中国台湾游客,现在是中国内地游客。”预见到中国内地市场潜力无限的郭少明,开始了圈地之战。2005年,他抢先在上海淮海路、南京西路开出2家门店;2006年,在成都又开设了代理品牌专柜。
但事实上,莎莎在香港一贯依赖的低价策略,在内地难以实现。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一线品牌,都已经进入内地,许多品牌在内地的经销商多为自己的分公司。他们并不乐于见到自身产品,在莎莎店中卖得太低。所以,目前香港莎莎拥有约400个品牌,到了内地却少了一半,进口产品的价格也比香港莎莎贵了15%到20%.2006至2007财年内地业务,莎莎亏损了上千万港币。
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无限风光的莎莎,自挺进中国内地市场以来,一直没有摆脱“水土不服”的阴影。也许这将会是郭少明的“第四次危机”。不过显然他依然雄心勃勃:“2011年,中国内地的莎莎将超过100间店铺,其中上海占25家。”郭少明信誓旦旦地说。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