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0
浏览量:
关键字:HR IBM 转型 润滑剂 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高举“随需应变”大旗的IBM在2006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应变”举措:IT服务产品化转型。要知道自2002年,全球服务业务已成为IBM最大的业务。这次发生在10周年的变革,显然意义非凡。
如同以往历经的数次转型一样,这次IT服务产品化给IBM的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带来了从业务到管理的挑战:从零开始的定制化服务将淡出市场,搭积木式的产品化服务将整装上阵,但市场将如何反应?客户能否接受?相应的,一系列因转型而产生的不安定因素,如人员变动、职位调配、团队关系等也必将给内部管理带来诸多压力。
引人注意的是,在这个成立仅有10年的业务部里,仅中国区就有一半人的工龄超过10年,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份数经改变。显然,经历转型已是他们多次遇到的,这中间包括当初服务业务的创立,也包括2004年IBM放弃PC(个人电脑)业务等重大变革。
这个数经变革的团队,却令人惊讶地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任何转型,尤其是在转型初期,大规模的人员调配都必然影响人心。更重要的是,员工如何配合业务频繁调整实现顺利转型?新职位如何快速顺利匹配?如何保持关键人才不流失?那些在原先职位上成功的员工,如何让他们接受新岗位新要求?他们又如何随同不断的转型始终保持职业成长?
“IBMer”张烈生
什么都懂就没活力了
12月的北京三里屯,全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已经开始被装扮出浓重的圣诞气氛。IBM所在的盈科大厦就坐落在这个繁华地段。这天是周六,大堂里少了工作日的熙来攘往,只有圣诞树和礼盒在闪闪发光。25层,IBM蓝色标志上的灯仍然亮着,一些会议室里时常爆发出争论和哄笑。张烈生,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匆匆走进会议室。对他来说,今天除了会议室比平日更好预定之外,其他跟工作日没什么区别。采访被安排在午饭时间,这是能在他日程表里找到的惟一“空闲的”一小时。
张烈生的任期几乎和转型同时开始。在刚刚开始的这一年里无疑是他最繁忙的时刻。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跟转型相关的事,张烈生都要亲历亲为。“他是个极认真细致的老板,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张的一位下属说。
这样的做事风格,恐怕跟张在IBM 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不无关系。跟他的很多同事一样,张烈生是IBM当之无愧的“老员工”——早在1984年张烈生就以见习营业代表的身份进入了IBM。
事实上,张烈生的第一份工作就经历IBM的一次转型——进入中国市场。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烈生,入职不久就被派往北京。
22年间的第N次转型
虽然IBM最初在内地的业务更多的是为了给已有客户提供服务,但是张烈生却在期间对中国市场有了深刻认识,让他充分了解了这个即将爆发的市场。在日后的日子,当IBM越来越将战略重点投向中国大陆的时候,张烈生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984年前后,跟许多跨国公司一样,IBM的人才资源是通过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FESCO)来聘用和管理的。直到1992年,IBM被允许以外资企业身份成立公司并聘用员工,IBM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大陆有长远战略计划,和对人才的投资。
1993年,IBM决定成立IBM中国公司华南分公司。受命组建公司的,就是已经在中国市场浸淫近10年的张烈生,他的身份变成华南分公司总经理。事实上在这10年之间,张烈生的身份已经数经改变。更重要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提升,而是在销售、市场、策划、服务等各不同业务部间转换。在此之后的10年里,张又历经各种业务部门。可以看出,职位提升和转变的契机,几乎跟IBM的业务转型息息相关。本次出任新职务,张所面临的除了从未接触过的IT服务业务之外,当然还有因为转型而带来的,这又一场变革……
难道这种频繁更换业务部门不会让人厌倦吗?刚刚熟悉一种环境就要另赴它任,即便是升职,也会有要不停更换上司和部下而带来的烦恼。“我接受这种变化。”当问及张烈生是否享受这种工作的变化时,张如此回答,“IBM管理的做法是,很少会让一个人在管理工作上做太久,因为做太久了以后就会失去活力和动力。你什么都懂了就没有动力了,所以过一段时间就会换个新的位置,使得你可以学到新的东西。”
执行:疯狂的推动器
贾贯华是张烈生的属下,在IBM的工龄也超过了10年。他最新名片上的头衔是“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电信行业服务经理”,这已是他第5次更换身份。从最初的IT专家这样模糊的职位到现在清晰出现拗口的行业定语,贾贯华的职业发展仿佛越来越窄。“应该说越来越专业化了。”贾贯华解释道,“这种转变也是为了适应业务随需应变的需要。”
贾贯华对这种改变更乐意称为“双向选择”:公司因为转型而产生了相关的职位需求,员工则可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选择岗位。贾贯华并不担心岗位上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技术、技能,都是相通的,不会说以前积累的东西在转型之后就一下子没有价值了。”对于他来说,新的岗位挑战更多地意味着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可待挖掘的潜力和动力。
一种共识是:这种频繁更换岗位的做法,不但极大地锻炼了员工的适应性,开发了更深的潜力,更让他们在更多的选择空间中,不断被更新鲜更具挑战的岗位吸引。这也是IBM为什么“老员工”云集,而几乎从来不担心“僵化”的原因。“有时跟别人谈论起IBM,觉得这个公司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永远不会让人觉得厌倦。”贾贯华说。
上一篇 : 危机管理要避免哪些误区? 下一篇 : 冰淇淋 炎炎夏日勿贪吃冰淇淋 当心变成冻冻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