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26岁成为亿万富翁,用不到40年的时间,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变成资产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跨国商业集团,他被誉为“商业奇才”。
他,就是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
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现场,年届花甲的陈江和淡定而从容。有未来感,有远见,能够预期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是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
从一个无名小商贩成为众人瞩目的印尼首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
“第一桶金”来自全球石油危机
近几年,陈江和非常频繁地回到中国,频次最高的时候,大概一年回来十多次。他说,每次回到中国,当飞机一着陆,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回家了,心里自然比较踏实。
由于常年生活在异国他乡,陈江和经常关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最近发展情况怎么样,他什么新闻都看,甚至包括花边新闻。
“由于出生长大在印尼,我也在那边读书、长大、成家、立业,所以我总觉得印尼就是我的养父,一个居住国的养父。当回到中国,血浓于水,我们大家是炎黄子孙,我觉得我回到了父母亲的怀抱,中国就是我的生父。”陈江和说。
作为海外华人的陈江和,总在想着怎么样改善居住国“养父”跟中国这个“生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这是身为海外华人的责任,也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正是出于对中国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2008年,他第一个为奥运场馆水立方捐出了500万美元。
“当我第一次听到中国举办奥运会,心里非常激动,从一百多年前的东亚病夫,到今天能够举办奥运会,这个时刻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到来。中国举办奥运会,全世界的华人,不论他信仰什么,不论他拿什么护照,不论他来自哪个阶层,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陈江和说。
凝聚全球华人心愿的水立方游泳馆,成就了很多水上项目运动员的梦想,也成为他们梦想实现的一个地方。同样的,像陈江和这样的海外杰出华人,也在通过自己的拼搏,在世界各地不断成就着自己的梦想。
陈江和的父亲早年从福建莆田去印尼棉兰市谋生,开了一家不大的店铺,经营机车零配件和小额汽油、柴油生意。1949年,陈江和出生,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之后,七个兄弟相继出生。
对于陈江和而言,最大的考验在17岁那一年。经商的父亲生了一场重病,作为长子,家里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
祸不单行。
那一年是1966年,印尼政界动荡不安,学校关了,没有地方可以读书,陈江和想上大学做医生的梦想就此破灭。
因为家庭的变故,陈江和只能从一个小小的机车铺开始自己的梦想。
“父亲当时在印尼做加油站,他有一点钱跟朋友合股,做零件。分家时我分得了一些零件,就开了一个店铺。那个店铺是租的,十三四平米,把这些零件一点一点地卖出去。”陈江和说,当时前面开店铺,人就住在后面,这一住就是两三年。
机缘巧合发生在一年后。一天,有一个人走进店来,拿一张纸问了很多零件的价格。陈江和就按照很低的价格报给了他。
正是他当时报得非常低的价格博得了对方的信任,陈江和由此成为这家石油公司的零件供应商,给石油公司供应机车零件。
在陈江和的从商生涯中,危机总是与他相伴。而在他看来,危机中有危险更有机会。
1972年,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面对世界石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大幅提高原油价格,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全球性石油危机。石油危机爆发,突然间使得石油从2美元多涨到12美元。油价的猛涨促使全球石油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飙升。陈江和供应的这家石油公司也不例外。当时才20岁出头的陈江和在那段日子里工作很辛苦,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14小时。但是因为有生意做,陈江和并没有觉得辛苦。
就在这一年,当全球陷入石油危机的一片恐慌之中时,陈江和人生的“第一桶金”却这样降临了。正是这次危机,让26岁的陈江和成为了亿万富翁。
人生中的第一间工厂
在赚得“第一桶金”之后,陈江和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就停止不前,他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总是依靠一个石油公司客户,如果有一天,石油公司不能再为自己提供市场和利润,该如何让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又如何养活自己的员工?
他强烈地意识到,未来,企业还是应该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个现象引起他的关注,印尼的森林行业都在出口原木,而不少原木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后,被加工成夹板再返销到了印尼。一立方原木出去,只有0.5立方夹板回来。即便如此,加工厂家还能获得可观的利润。此时,陈江和脑中盘旋着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印尼直接生产夹板,利润不是更可观吗?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陈江和开始筹建自己的第一间工厂——三夹板厂。
在印尼做夹板生意,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想法。直接出口原木收益快,钱非常好赚,而建工厂、做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麻烦自不待言,回报率如何还未可知。
别人不愿意或不屑于做的事情,陈江和总是愿意去尝试。
于是,他跑去找当时的印尼工业部长申请夹板生产准许证。工业部长是中将,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中将对他当时的想法并不认同,毕竟有很多人来拿准许证建工厂,到头来都没有建成。他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儿,怎么能建得成?
陈江和信誓旦旦地表示:“建一个夹板厂一般需要两年,我大概14个月就能建成。
果真,陈江和仅用了13个月就建好了一个投资千万美金、用工2000人的厂子。1975年8月7日,这是一场隆重的庆典,印尼总统率领7位部长来为陈江和的新厂剪彩。当他们拿起剪刀剪彩的那一瞬间,26岁的陈江和觉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工厂终于诞生,梦想之花离璀璨更近了一些。
工厂建好后,其运转能力比陈江和想象得好很多,工厂两三年就实现了盈利,几年下来,获利颇丰。
无论是机车铺时代,或者是夹板厂时代,陈江和所作的每个决定都离不来“远见”二字。
当夹板厂建成、投产,而且产出效益远远超过预期时,陈江和开始了多元化发展的另外一个梦想。此时的他,已经将他的目光瞄准在下一个目标之上——建造科林奇工厂。
打造浆纸王国
陈江和做夹板生意,也出口欧洲。1982年冬天,他去芬兰考察,当从汽车的车窗里看到芬兰的树林长得这么大,就问主人:“这个树到底长了多少年?”
“15到20年。”
“这棵树长到可以砍掉大概要几年?
“50到60年。”
“前人种树后人荫”,陈江和想,芬兰人栽树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用的,而当时加拿大、北欧是世界上非常知名的造纸基地,东南亚国家必须从那里进口纸张,路途遥远不说,仅成本就很高昂。而在印尼这样的热带国家,树木的轮伐期较短,只有5~6年。陈江和想,如果学习芬兰浆纸企业的技术,利用印尼有利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来建浆纸厂,应该大有前途。
在印尼开创浆纸王国的构想,逐渐在陈江和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他打算在科林奇建造工厂。这个想法在当时是没有人敢想,更是没有人敢去做的。科林奇当时在印尼是一个异常偏僻的地方,全都是荒山野地,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不通电,也不通自来水。
回到印尼后,陈江和就着手开始打造自己的浆纸王国。西班牙、挪威、瑞典、芬兰、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巴西、美国……他跑了差不多20多个国家,目的只有一个:他要去寻找一个工业化发展模式。
经过一次次实践和市场考察之后,陈江和设计出了一个崭新的一体化工业模式——“林浆纸一体化”,立足资源,高效整合资源,将企业做大、做强,并在这条路上勇敢前行。
科林奇工厂主要从事种植业,在当地几百万亩的土地上种树,就地取材,把树变成纸浆,纸浆变成纸张。而用于制浆的相思树种植周期有5~6年,且种树后的保养和肥料供给成本都很高,如果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就会前功尽弃。但是陈江和相信这项长远投资将带给他丰厚的回报,因为他坚信只有拥有了可再生的资源,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江和当时就是一门心思地想把这个浆纸厂建起来,尽管当时东南亚平均人口纸张用量非常低,大概每人每年12公斤,但是在欧洲发达国家,每人每年纸张用量是100多公斤,市场空间极大。
世事难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国银行以国家信贷评级有问题为由,不再贷款给印尼。陈江和与他的科林奇工厂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
“当时的信用证,国外银行不收,好像废纸一样,真的非常艰难。”陈江和回忆道。
亚洲金融危机是陈江和从商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无法克服,全家可能被迫去住廉价屋。
“在困难的环境中,我的家人及孩子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我的几个孩子每次都会在一个卡片上留言说,‘爸爸,无论我们住在现在这个家,还是将来住在租住的家,我们永远跟你在一起’。”
陈江和也非常感谢当初跟他一同打天下的员工。“当时的情况是,大部分高级职员的薪水都减半,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一起坚守岗位,奋斗渡过难关。”
迫不得已,陈江和出售了他在中国常熟的工厂,筹集约6.5亿美元,再把公司储蓄的约2亿多美元,全部投入印尼的科林奇工厂建设,科林奇工厂终于在2001年建成。科林奇也就此建成了面积达几十万公里的一个小城。
亚洲金融危机是陈江和一生中最大的考验,但是,亚洲金融危机让他汲取了一个经验,就是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凡事须做最坏打算,以及自问能否承受得起风险,然后就是分散风险。“当时过了这个关,我在中国大力发展投资,也去巴西投资,分散风险。”
2003年,陈江和来到山东日照投资,收购山东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90%股权,改组公司为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造纸厂,陈江和要把它建成世界上最环保的制浆生产线之一。陈江和的梦想已经超越了科林奇工厂。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陈江和此前在印尼林木资源的开发上,采取了边伐边种的可持续林业管理方法,每采伐一棵树就种植一棵苗。
不仅在印尼,在中国,他也继续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自创并推行了“镶嵌式”种植模式,即在特许开发的土地上保留出至少20%土地,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种植园地貌的生态与社会价值。
在镶嵌式种植理念的引导下,种植园被设计成一个融合纤维种植园、森林保护区及当地社区的联合体,这样既保护了周边的生态,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地降低非法砍伐和火耕。这一计划也被亚洲管理协会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选为2005年度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大奖环境类亚军。
这几年,陈江和掌舵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愈来愈看重中国市场,在中国频频出手。至今,金鹰集团已在江苏、山东、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有多项投资,涉及多个领域。不仅在纸浆、造纸,在粘胶纤维和能源行业也投资巨大。
目前,金鹰集团作为庞大的跨国工业集团,其资产总规模已逾100亿美元,生产经营覆盖新加坡、印尼、巴西、马来西亚、芬兰和菲律宾,销售网络则遍及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其业务更是品类众多,从林业、纸浆、造纸、粘胶纤维制品、棕榈种植、棕榈油加工,到能源开发、工程设计、物流业、服务业,凡此种种,令人眼花缭乱。
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陈江和有着缜密的思考。
源自“套娃”的管理理念
“我现在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考虑‘三个有利’:首先要对当地人民有利,其次要对政府有利,然后才是对企业有利。在持续成长中追求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自己有利,人民没有利,政府没有利,一定不能长久。如果企业做的,对老百姓有利,对当地政府有利,就可以长久生存,也才有利可赚。可以说,利民、利国、利业这‘三个有利’,是商战求胜的法宝。”陈江和说,“我中学时读了很多先进的书,也学到很多。毛泽东跟群众打成一片,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我很大启发,所以,我把利民放在第一位。”
陈江和有个习惯,就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相同的装饰——套娃。
套娃是俄罗斯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其特点是可以一层一层剥下去,也可以相互套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摆设套娃阐明了陈江和的领导风格,即如果领导人要成功,就必须在周边发掘到比你更聪明、更有能力的人才。“一般,老板雇用人员,往往雇用比自己不聪明、更没有能力的人,这样不会威胁到他的工作,最后这样的组织就是从上到下越来越弱,如此下去,这个企业最下面的人就没有上升的机会,只能是越来越小的套娃。摆设套娃是防止自己选的人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避免公司雇用的都是一般的庸才,而不是一帮精英。”
不仅在公司有成熟的管理模式,陈江和在家里也拟定了“陈府家业十训”。陈江和小儿子陈建升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现场,背出了第一条家训:“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
“这条家训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好好教导他;如果没有好好教导他,不是真正爱;如果教导的方式不正确或教导错误,也不能算成功。这是我们家的重要价值观,我希望可以传承给下一代。”陈江和说。
1949年出生的陈江和今年已经62岁,接班人问题不容回避。
在央视《对话》节目,当被问及“你希望4个孩子接你的班吗”,他直接表态,“我给他们机会,给他们选择。”
“人生做事业,没有一个尽头。今天完成了这个目标,明天接着完成另外一个目标,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更高、更有挑战的目标,这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当然也可以洗手不干,但是最终这个行业还是要有人继承下去。”陈江和并不讳言自己的担忧:最怕事业后继无人,最怕下一代觉得财富来得太容易,一下子就花光。
他对接班人寄予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事业可以持续下去,希望下一代的管理层、下一代的家庭后人,秉着公司利民、利国、利业的三利原则,可以把这个事业继承下去,坚持下去,建成对当地居民、当地政府有贡献的事业。”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