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一向观点犀利的郎咸平再次语出惊人。他在近日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正经历一场制造业危机,制造业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的阴影越来越大。郎咸平认为,中国一直以制造业大国自居,但在产品研发、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等重要环节上,却没有话语权,导致定价权逐步丧失。他还认为,制造业危机将导致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各种危机的出现。
对于郎咸平的制造业危机说法,外界质疑和赞同之声都有。不管怎样,在经济放缓的当下,中国制造业乃至实体经济的确面临着种种挑战。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20%,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过去五年来,我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经济预测机构环球透视预测说,到2016年或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则发文说,中国制造业在2015年之前很有可能超越美国。如果单从产品总值来说,如今离这一目标已是越来越近。
但是,许多经济观察家们已经看到,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许多企业缺乏研发创新、品牌、渠道等的能力,加上融资、税负、人才等营商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制造业有滑向“空心化”之虞。
在郎咸平看来,导致制造业危机的原因有多个:一是高税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二是加息以及频繁的提高准备金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三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四是人民币的升值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制造业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家转身炒楼、炒股、买奢侈品、买古董,从而造成制造业的“空洞化”和经济的局部泡沫。
或许不至于如悲观论者所说,“中国制造”可能沦落为 “北洋舰队”。但如果我们沉浸在“世界制造中心”的憧憬中,沉浸在“世界第一经济体”的追求中,对中国制造业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倾向未能引起足够的警示,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家黯然离去之后,中国的制造大国地位将可能动摇。
我国大多数产业在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却仍不具备在产业链高端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制造更多地停留在“加工厂”、“生产车间”阶段,并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制造产业。多数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区域,不占有创意、设计、销售等环节。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中国制造业难免落入规模庞大,但却“不挣钱”的尴尬境地。所以,必须完善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不是“加工厂”。
令人欣慰的是,从决策层到企业家,都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旨在减少中小企业税赋负担的“营改增”步伐不断加快,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也取得了实质进展;而对大多数企业家而言,坚守本业,努力在技术研发、客户服务、渠道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寻找的新的优势,仍然是他们的首选,毕竟,炒楼盘并不是他们擅长的。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