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丧葬风俗(3)
思思
三、入殓
入殓,也称收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乞水”时,孝男领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代替),孝妇随后,按亲疏列队至附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
到家后,在卧室门内,用白布蘸水擦洗死者的脸、手、足为死者整容。再替死者穿上寿衣后搬入正厅。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也称“张穿”,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民间认为用这种“长流水”的沐浴洁身方法,可使死者投生乐土。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大厝就是棺材,雅称寿板。
厦门迎接棺材的仪式称“接板”。丧眷披麻戴孝,列队跪伏门边迎接寿板,寿板由一队人马吹吹打打抬来。丧家先烧银纸(冥钱),并将白米一包,干柴两把放在棺材上,才抬入家门,寓载柴米归来的富足之意。此外还有“乞火灰”的习俗,丧眷要向3家不同姓的邻居乞讨“火灰”,然后把“火灰”放入棺内铺底用。
入殓前,举行“辞生”的祭祀,用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则12碗全素菜。祭时要由“好命人”或请师公(道士)逐一拿起每一碗菜,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样子,口中说着好话,将12碗菜一一敬献给死者。有请和尚诵“往生咒”经,俗称念“铺前经”。
入殓要择吉利时辰,死者为女性,一般要有娘家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回避。入殓时,遗体进棺材,俗称“入大厝”,是死者迁新居的吉事,故棺盖打开时,丧眷不能哭。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此仪式一般与“辞生”祭祀合在一起。即当12碗菜供奉给死者后,将死者身上余钱(有的是生前自己存放,有的是家眷在老人临终时先塞在其身上),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算是死者给子孙留下钱财,“好命人”或师公口中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入殓前,先用呈文纸或黄纤纸糊棺内四壁,铺上“地被”,死者除穿寿衣,还戴珠宝首饰。入殓时,一般是长子抱尸头,其余子女4人或6人抬尸体,平放棺内,盖上“天被”(俗称盖“天地被”,也称“大被”)。尸体两侧还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和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多寡因家境和地位不同有别。富裕者常有金银珠宝玉器。
盖棺之时,丧眷跪拜痛哭,最后告别遗容。盖棺之后,备礼祭奠,俗称“祭棺”。由亲家门方先拜,后孝男孝女、亲属等按辈分依次跪拜。祭毕封钉,棺材四角各已安上角钉,先由舅父拿封红纸、斧头,先敲一下后,由土公(也称土工,专门从事丧葬的人)钉牢,边钉边唱道:“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发财);……”。最后留一根松的,由孝男或孝孙用牙齿把钉咬拔起吐入斗里,斗中放有木主、五谷、铜钱、棒香等。也有把最后一根敲钉入一半多,留钉头在外,土工高唱一声:“出钉”(意在“出丁”,子孙兴旺)。有的则简化为直接由土工敲钉封棺。
殓毕,孝男孝女将死者生前所用药罐、碗筷、旧席褥草、身穿衣物、杯盆器皿等用品,送至郊外或附近偏僻处焚烧,俗称“送草”,也叫“送脚尾”。门外的“过山轿”也要火化。厦门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的丧俗。“敲棺材头”,即死者尚有父母健在,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材头,以示父母对其未能尽养老送终孝道的谴责。“跳过棺”,即妻子先死,丈夫准备再娶,要身背包袱,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意在打起背包雨伞出外谋生,重山隔水永难相见;也有认为是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