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街名称的来历(2)

沛风酱

(二)因曾是机关衙署的所在地得名

督院街

明代为巡抚察院衙门。清初的四川,是由川陕总督或川湖总督兼管。雍正九年设四川总督,裁撤四川巡抚,以抚署为督署,称制台衙门。街名督院,是因为总督例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头衔。这些职务,是属于部院大臣的等级,所以总督的衙署,就称为督院。

东、南府街

本市盐道街东头,曾设四川总督行署。在署府之东曰东府街,在南曰南府街。因四川在清初,没有总督。顺治十年(公元1653),才诏令陕西总督孟乔芳兼督四川。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虽设四川总督,但也驻在重庆,到雍正九年(公元1731),才驻成都。所以在此以前成都的总督衙署称为行署府。

藩署街

因清代布政司衙门设此得名。布政便称藩台(从二品)。藩署,即藩台的衙署。按察使称臬台(正三品)。臬台衙门,原在春熙路,现已无存。臬,是法的意思。元代廉访使就称臬司,明清未变。藩有藩库,臬有臬库。臬库专收赃罚款项,后来并入藩库。

藩库街

因是布政司衙门的库房所在地得名。

布后街 因在布政司衙门的背后得名。

提督街

因清代提督衙门设此得名(衙门所在地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提督是管一省军队的高级官员(从一品),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他和总兵不同,总兵称镇守总兵官,是二品官员。)但他要受二品衔的巡抚指挥,因为巡抚倒挂兵部侍郎的头衔,这是中央机关高级军事人员的职称。

盐道街

因是清代盐茶道衙门的所在地得名。它主管四川的盐、茶业务。其他的省份,只管盐业,称为盐法道(设有盐运使的,就不再没盐法道)。

学道街

是因清代学道衙门设此得名。清初各省都有督学道,后又改称提学道。提学是提督学政的意思。道是道员(正四品),是清代各省主管教育、考试的官员。

帘官公所街

因是清代帘官的住地得名。清代乡试时,从知县中间挑选一部份出来担任帘官。阅卷的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务的称外帘官。他们来到省上时,或出场以后,都住在这里,门口要垂帘,表示与外界隔绝,以免发生弊端,所以这条街就称为帘官公所街。

前卫街

因明代的卫署设此得名。明代卫署有前、后、左、巾、右之分,这里是前卫署。

总府街

因明代都指挥使衙署设此得名。都指挥使称“阃司”、所称“总府”故名。(按照明代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均为全省高级官员,其后才在都指挥使上设总兵,明末和清代又在总兵之上再设提督,都指挥使的权力,就大大地缩小了。)

指挥街

明初设古成都卫指挥一官,因其衙署设此得名。“卫”的等级,相当于县,由军官兼管民政事务。

正府街

因清代成都府的知府衙门设此得名。

学署街

因清代教谕署设此得名。教谕称学官(正八品),学署即学官的署衙之意。

厅署街

这条街以前无街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街道图作署后街,谓在华阳县署之后,民国二十五年和二十七年的街道图才称厅署街。因在华阳典史署所在的街道,而典史署又称“捕厅”,故以厅署名称。

署前街

因它是清代藩署衙门前的一条街,故称署前。(按当时的藩署在城北武担山前,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才迁至现在藩署街那个地方的)

马镇街

是宋代“茶马交易”管理马政的地方。宋、明时期,这里叫马务街,又叫马正街。马正司的官衙,就设在这附近的华莹寺西侧。至于改正为镇,可能是形容那里人来马往,有如市镇一样热闹的关系。

城守东大街

是东大街的一部份。东大街是成都的一条较长的街道。除东大街之外还分上、下东大街和城守东大街。以“城守”二字命名,是因城守游击署设此的关系。城守是任务,游击是官阶,就是以游击来负责城防守卫任务的意思。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沛风酱
  • 趣闻 高寒君
  • 趣闻 景源
  • 趣闻 小任性
  • 趣闻 山月不知
  • 趣闻 忆枫郎
  • 趣闻 嫔然君
  • 趣闻 夜香
  • 趣闻 璇玑
  • 趣闻 彩虹控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