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出殡(3)

南儿

出殡起杠时,有喊“加钱儿”的仪式。所谓加钱儿,是丧主及亲友为使杠夫把灵柩抬得平稳,额外赏给杠夫的酒钱,也是杠房业多年形成的制度。民间传说,抬杠的不给喊“加钱儿”,死者下辈子托生后不会说话,准是个哑叭。这是额外的服务项目,对死者又至关重要,出于对死者的孝敬,丧属们也就愿多赏些钱,图个吉利。

汉族在办丧事时特别重视喊“加钱儿”,起杠时喊,路遇祭桌、祭棚、杠夫们换肩,到坟地都要喊。几十人的随声咐合,使达殡的队伍更显出威武,让外人看到丧家办事的周全和气势,杠房也为自己做了广告。

加钱有“实加”、“虚加”和“扣加”之分。实加是喊多少本家就赏多少,分毫不差;虚加是只喊不加,造声势而已;扣加讲明扣数,这和虚加相同,事先要讲明,不要告成误会。

仪仗队伍主要包括鼓乐、纸活、花圈、挽联、挽匾、执事、僧道、孝属、执绋亲友、灵棺以及送殡的车轿。总的说来,贫富相差悬殊。其行列有绵亘数里之长的,有不足二、三十米长的。清代,出殡用的仪仗执事是根据满、汉、臣民、官品、职称(满人还分内外八旗)来决定。什么人用什么样的仪仗执事,不得乱用。民国以后,无所限制,有钱人家讲排场,可以随意使用,这个时期的出殡行列,往往满汉执事杂出其间,形式亦日趋纷杂。

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是由小孩丧鼓锣鼓的“小人行”,执事也是一般的“四花四柳”(两对片幡两对雪柳)、“五花八门”(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稍高级一些的是“十六花柳”。

贫因的丧户,基本上冻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由亲友帮着忙活一阵,用八个人杠把薄皮棺材抬走埋掉,也算入土为安。老北京形容为“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纸”。

出殡的路上还会有茶桌,路祭棚、路祭亭之设。这些有由亲友设立,有指派而设,有丧家亲友特约而设的。不管是桌、棚或亭,统称为路祭。正如《畿辅通志》卷七十一所记载:“途中设奠曰路祭”。此俗形成很早,宋王谠《唐语林》记载:“(唐)明皇朝,海内殷赡,送丧者或当冲设祭,张施帏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帐之属”。

摆茶桌是为了供给送殡的孝子和亲友们饮水的,真正喝的并不多,主要是对亡人的悼念,对家属以示慰问。

茶桌为八仙桌,挂上白地兰花或兰圆寿字图案的桌围子,摆上茶壶、茶碗、茶盘。听到响器后,即将茶沏好,等到灵棺走过时,便将茶具亲自端到孝子面前,孝子不论喝与不喝,都必须下跪,表示答谢。有的丧家还要给一张谢帖,封一个红纸包,内装几个钱,以示回敬。

路祭棚的种类,有平棚、起脊棚不等。一般都很高大,有七、八米高。棚内正中写字,也有棚外搭素彩牌楼,多为四柱三间式。规模大的一路上有几十个牌楼。棚外左右有从杠房赁来的幡伞执事。棚内设祭堂,中有铺着虎皮的太师椅一把,椅前祭桌上有酒馔香烛等供品。两侧摆有花圈和挽联,灵棺经过这里时,把亡人的照片从影亭“请”出来,捧进大棚内,放在正中太师椅上,喇嘛、道士、和尚“品咒”。接着,主祭人等奠酒叩祭,孝子施礼。大杠灵棺停于棚外,祭后再将照片“请”回影亭,继续前进。

送棺柩到墓地,一般都派人早已打好坑。大户人家的墓地,是预先修造好,工程讲究,墓地上也盖有祭堂各其他房屋,并要临时搭上席棚,以供送殡亲友休息、吃饭之用。到达墓地后,撤杠登坑,风水先生用罗盘搭好山向,在坑上顺放两根大杠木,以活绳系棺,缓缓落实,抖绳完事。杠业的行话是“登坑下葬抖绳散”。下葬时有在坑内撒些钱垫坑,棺柩要四不靠壁。在下葬时,孝子跪灵,鼓乐大作。下完葬摆上供品,僧众唪诵《往生咒》、《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把所带的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点火焚烧,由杠夫或做活的看坟人铁铲铲土,长子领头往坑内扬洒,随后填坑起坟,堆起坟头,把引魂幡插在坟头上。最后,每人再叩四个头,葬礼宣告结束。

死人出殡孝子帆旗是什么字

一般就是奠字,但各地的风俗不同,也有写孝字的,也有不写字的,具体要看当地风俗了。

跟夫

指旧时出殡时跟随的拨旗扛夫。旧时北京富人出殡,要用32人、48人或64人抬棺材,也叫抬扛。另有4位杠夫拿着拨旗,在四角跟随。扛夫换班须注意拨旗,以便进退有序。老舍《茶馆》第三幕:“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丁酉酱
  • 趣闻 斯年
  • 趣闻 控心
  • 趣闻 走过晗冬
  • 趣闻 百年孤老
  • 趣闻 惜玉郎
  • 趣闻 深碍
  • 趣闻 超爱
  • 趣闻 雨竹君
  • 趣闻 夜凝天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