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民俗文化
绝情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腾冲之美,在于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在于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在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在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等。以及遍布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缤纷的花朵,盛开在腾冲这片如诗如画的热土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越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和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是其中最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清音缥缈谈洞经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云南。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民屯的重要目的地。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这些乐曲既保持着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的腾越古乐。
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曲种,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因为洞经音乐一直是祭拜文昌帝君、关圣人、孔圣人的庙堂音乐,所以历史上洞经会的参与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它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而得名,谈演经典时奏唱的诗赞音乐,习惯上称之为“洞经音乐”。
洞经何年由何地经何人传入腾冲,在腾冲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县城洞经据说是明正统年间,腾冲石城竣工举行庆祝活动,从大理请来一堂洞经助兴,此为城保洞经之兆始。和顺洞经据载系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蒋拔所授。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尽管传入途径各异,但各地洞经的曲牌、乐队、配置、演奏风格等都大同小异。
腾冲洞经的演奏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等相组合。洞经会谈演唱诵的经籍主要有《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称“文经”、“武经”。曲牌分腔曲与乐曲两类,曲调名称来源于唐宋词牌、元曲,以及明清时调小令,也有少数道乐曲牌。总数为四十多支。演奏方式以经典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代表性曲子有《大舞队》、《锁南枝》、《一江风》、《鲜花腔》、《咒腔》、《大洞腔》、《京八卦》等。《大舞队》是洞经奏乐调,原为古代祭祀、重大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的礼乐,全曲气氛热烈、隆重;《锁南枝》与《一江风》、《鲜花腔》等,都是玄灵文昌大洞礼献十供养科仪中必不可少的曲牌。被称为宝供养,旋律优美,闻之如沐春风。《鲜花腔》在十供养中被称为花供养,高亢嘹亮;《咒腔》也叫大洞经神咒,是整部经典的总结性曲子,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历史上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有洞经组织活动。解放后,曾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恢复正常活动。近年来,腾冲城乡洞经组织恢复、发展较快,已有腾越镇城保桂乡会、洞山桂乡会,和顺桂乡会,界头洞经会,马站三联(碗窑)洞经会,固东刘家寨洞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团及腾冲洞经乐团、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组织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