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丧葬习俗
亦凝氏
重庆酉阳丧葬习俗
报丧
酉阳民间家人不幸去世,死者刚落气,要立即给尸体“调头”,在死者脸上盖上黄纸,让其放心西归,然后便是报丧。
报丧分三个过程。首先,老人刚落气,孝子就要拿出火药枪到院坝里朝天鸣放三枪,向寨人报丧。没有火枪的,也可燃放鞭炮。接着,孝子和孝媳便烧好一锅水,脱去死者衣服,为其洗浴、更衣,然后请端公指路,意即将死者亡灵指引到祖先发祥地。指路毕,将死者装棺入殓。旧时没有电话或移动通讯,要派人分头去通知邻村的亲朋好友。若亲属住得远,也可等到确定安葬日期后再去通知,让亲戚按期前来上祭送葬。
报丧的顺序也有讲究。若死者是男性,要先通知其亲姐和亲妹家人;若死者是女性,要先通知其亲兄和亲弟家人。孝子到了亲属家门外时先磕一个头,进屋后在堂屋里再磕一个头,亲属家人见了就会招呼孝子到火塘边就坐。这时,孝子便向亲属通告死者去世的消息,并请亲属前往吊祭。
本村的亲友听到枪响或鞭炮声后,不用请,也不用召集,会自动聚拢到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邻村的亲友接到报丧后,很快带上香、纸、粮、牲等前往吊祭;更远处的亲戚则要在安葬的头天前去参加安葬仪式。
做道场
旧时酉阳民间,丧事要办道场超度亡灵。
做道场属道教信仰,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从一开始形成,就从事或参与葬礼。中国人重视养生送死,并要求通过一定的仪式加以表现,主要是让亡灵得到安宁,同时要人鬼分途,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活人,保证活人的平安。同时,古人又重视死者的亡灵能够上天堂,与诸神和先祖同在。道教教派主要在民间活动,所以参与民间的葬礼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墓门解除(一种为死者墓室举行的法术仪式,意在使人鬼分途,同时也包含镇墓功能),解除复连(让厄运和晦气不干扰活人),都是经常性的活动。以后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强调经过道士作法,使亡者早升天堂,使已亡人早日脱离幽冥之苦。流传的道教是一种道门葬礼,俗称“做道场”,在寺庙和农家经常演出,做为一种法事活动悼念亡人。
道门的葬礼有相当完整的仪式,不过在民间施行中,渗入了许多民间的因素。祖传道教,属张天师派别,有古代道教遗风,亦有古代传道之术,家中传有古画“三古菩萨”画像、古代服袍、做道场用的器材、家传的道教的古书等。做道场时,道士身穿各式长袍,做道融吹、拉、弹、唱(诵经:道教认为诵经有莫大的功德,给亡灵诵经,能使他们早脱幽冥之苦)。在丧礼中,常诵的经典有《度人经》、《玉皇经》、《三官经》等,曲调都是古代遗传,演唱高亢明亮,其念白为本地方言,内容有专门的道教书籍。到“解结”(做道场的一种形式)时,由两人表演“对词”。凌晨12时亡人入殓,道士表演“转逍遥”,动作从慢到快,伴奏从轻到重,从散到紧,非常精彩。“踏八卦”是道场的另一形式,道士们动作灵活,念白幽默,唱腔洪亮。做道场的伴奏乐器有簧、笛、箫、二胡、唢呐、笃板、锣、鼓、罄等,演出内容和音乐都较为丰富。
跳丧
跳丧又称“打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酉阳民间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跳丧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开场时先由一人提锣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师和众舞者便以“相合之声”加衬词衬句,歌子曲调宽广、音域奔放、节奏明快,极似古巴渝民歌。
跳丧有双人、三人、群舞三种形式,动作皆为模仿飞禽走兽,主要特点是舞者全身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摆动幅度大,上肢随胯部的摆动自然在胸前晃动,具有粗犷美。另外,在摆臂、下沉、扣胸、圆肩、脚内侧交替移动等方面则与巴渝舞不同。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多侧面地展示了土家民族的风情习俗,它是土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跳丧舞源远流长,滥觞于魏晋南北朝的“歌丧”。《后汉书》说它起源于巴渝舞。当年,巴人在强敌殷人70万大军面前大跳“巴渝舞”,其目的有二:一是驱鬼避邪;二是鼓舞士气。事实上,巴渝舞在当时确实起了巨大作用,以至于伐纣战役结束,武王特下令将巴渝舞列为宫廷舞。后来,巴渝舞逐渐演化为土家族祭祀舞,在刘向的《世本》、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人的《晋书》、杜佑的《通典》、樊绰的《蛮书》中都有记载。
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地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谁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
跳丧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按模拟形象动作,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跳丧时,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一人击鼓以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跳者数人不等,但女人不能跳丧。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多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齐动作,跳着变化多姿的舞步。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人唱和,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主要是6/8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较重。舞蹈时,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掌鼓者也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和歌而舞。跳丧舞姿狂放,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呼海啸,张弛交替,古老质朴。
跳丧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颂赞土家先民开疆拓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历史传奇、日常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解忧愁。
守灵
守灵唱孝歌是酉阳民间的丧葬习俗。丧事期间要找会唱孝歌的人通夜演唱,所唱内容不限,有为老人歌功颂德的,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到夜深之时,唱者也会来一点打情骂俏的歌,以消除守灵人的困惓不至于冷场(农村习俗,老人去世,葬礼越热闹就越孝敬)。有的为了更热闹更吸引人,干脆就请两泼唱孝歌的人,让其对骂,谁骂赢了主人另行有赏。孝歌曲调多为当地山歌,歌词由唱歌的人临场自编。
孝歌起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庄子文集《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王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但庄子所唱应当是挽歌,而孝歌是泛指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混合体。孝歌以唱为主,大多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之类。也有群众口头即兴创作的孝歌。内容有:《父母恩情难得报》等劝善行孝的,也有《五更单身》、《五更哭》、《丈夫一命归西天》等曲目,是叙述单身男女独处之苦的故事。歌场为赛场,歌者聚首,各显其能,见人唱人,见事唱事,凡生活所及无不入歌,以此为亡者守灵。
送葬
送葬即出殡。酉阳民间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出殡时,由一人点着火把在前撒纸钱开路,并在岔路口焚烧死者生前床上的垫铺草,紧跟其后的是死者的长媳端着死者的灵牌,长子举着旗幡及抬花圈、扶灵柩的送葬队伍。
出殡至墓地,先要请先生用罗盘定方位,然后焚香化纸祭祀土地神,意即为死者“买山”。这些仪式后便是挖墓坑,墓坑挖好后,要在坑底撒上朱砂和大米,然后放入棺材。掩土垒坟前,还要撐开雨伞打开棺盖,亲人要一个个向死者作最后告别。掩埋棺材还要“扫财”,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用新笤帚扫下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由端公先生主持礼仪。孝子棺前跪拜,先生读完祭文即砸碗起棺。送葬队伍一般是长子举旗幡,长媳端灵牌,次子及孝属们皆披麻戴孝一路前行。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床上垫铺草烧掉;另一项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俗称“丧盆子”,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摔盆讲究一次性摔碎,甚至越碎越好,按民间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带走。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黄草纸做成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意即撒“买路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招魂
在酉阳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是人的本命精神所在。人的灵魂平时附于人体,当人受到意外惊吓后,其灵魂就会离体旁落,难以回归。过去在乡村常见的一种招魂方式是:死人出殡以后,由死者的一位亲人举着招魂幡,端公一边唸咒语一边做法事,如果招魂幡在抖动,举幡者感觉旗幡突然沉重,就说明死者魂已招来,以免死者回不了家而变成野鬼。
招魂是为了沟通活人和鬼魂的联系。沟通鬼魂和活人联系的人叫“端公”,在他施了法术以后,活人所要找的那个鬼魂就附在“端公”身上,活人就可以借助“端公”和鬼魂对话了。还有一种叫“关亡婆”的巫婆,采取某些方式使鬼魂附体,鬼魂附体以后,她就成了鬼魂的代言人,可使活人和鬼魂交谈。另一种是巫婆惯用的方式叫“如魂术”,主要是对要过阴的人进行心理暗示式的催眠,使其感到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随着巫婆念动的咒语,灵魂似乎离开自身,向阴曹地府飘去,这时旁观的人可以看到过阴的人和鬼魂说话或做其他一些动作。有一种叫“降八仙”的巫术活动,也是一种“招魂术”,就是人经过巫师摆布以后,会失去意识控制,而按照巫师的指点做出一些怪异的动作,旁观的人就以为是上界的哪一位神仙在这个人身上附体了。
烧七
烧七即烧灵,是酉阳民间丧俗。从死者逝世那天算起,每七天“做七”,亦称“烧七”、“七七斋”等。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丧俗对此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孝子为亡父(母)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备办;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要纸扎灵屋,连同死者灵牌一同焚烧,让死者登天享荣华富贵。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等问题,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守孝
酉阳民间,家有老人去世,后人居丧守孝三年。在三年守孝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加以节制,不得穿鲜艳衣服,不得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年过节不能用红纸写对联,不挂红灯笼等等,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古时孝子居丧三年称为“举孝廉”,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有人居丧,就不必守孝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