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雁门关

凯康子

山西代县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山西省代县与山阴县广武城交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悠久,经历战事频繁、知名度高、影响面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2001年,雁门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修复开发,现在是中外闻名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雁门关是因大雁而得名,传说王昭君以汉室公主的身份出塞和亲,离长安后一路北上,由雁门关出塞。告别故土的王昭君行至关前,衰婉凄怨,昭君喝令停住车仗,轻移莲步下车,回首深情地凝望故土,此时她更是柔肠寸断,泪水悄然蒙上她的眼睛,于是拨动琴弦弹起了离乡之曲,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心切。南飞的大雁也被琴声吸引,而昭君的美貌更使大雁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关上。从此,每年春来南雁北飞时,都要口衔芦叶在雁门的上空盘旋徘徊,直到叶落时方才过关。那是大雁还想再次目睹美人的绝代姿容,而不舍离去。

雁门关由于北拒塞北,南屏太原,从战国时的赵武灵王起,金戈铁马的身影在雁门关就不曾停息过。抗击匈奴、防范突厥、抵御辽兵、痛击日寇。战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唐代的薛仁贵,北宋的杨家将,近代的八路军,都曾在这片不甘寂寞的土地上,上演了许多惨烈的故事。如今,这些杂乱的足迹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雁门关也终于安静下来,细细地向人们诉说它的过去、它的悲壮。

战国时,赵国在这里设置雁门郡,派大将李牧常年驻守雁门,防备匈奴。李牧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境的袭扰,凭长城之险,巧设奇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此后的十数年匈奴不敢再下雁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雁门,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唐代时,胡汉相争战事连绵,唐将薛仁贵被任命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多次击破突厥军队。

后晋皇帝向辽国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使雁门关成为后晋与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汉民族和塞外少数民族相对峙的前沿关隘。北宋时期,雁门关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将领杨业及其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为国立功,大破辽兵。其子杨六郎也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镇守三关之要冲。明清以后,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形成,雁门关也随之失去了原先的战略作用。古往今来,这里记录着从春秋战国到抗日战争,在雁门关发生过的规模战争就有1700多次。

作为关内的最后一座屏障,雁门关长期以来就是纷乱战史的代名词。

1700多次的战事,发生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恶之地,其一次次的战事将是何等的惨烈。在这里的霜风冷月之下,曾有多少忠魂英烈或孤鬼野灵在前仆后继的拼杀中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几千年间,雁门关下除了扬起的战事尘烟外,还飘荡过大红的丝帛,一位位公主从这里出关,走向她们和亲的目的地,从此再也没回头。汉元帝晋宁公主王昭君出雁门踏入大漠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隋文帝女儿义成公主出雁门嫁与突厥,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出雁门嫁与回纥,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出雁门嫁与回纥,… …。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那王昭君一幅怀抱琵琶的画像,幽怨的目光不知激起多少同情感叹。

在这飞扬雄峻的雁门关下,古老的城门满身沧桑,已显斑驳,刻在两侧的砖雕楹联却透出古城门的魂魄:“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读着这气势稳健的联语,顿时,那种不可言状的古关气息便溢满胸腔。历史在这里蜕变了千年,弹指瞬间,喧嚣已经沉淀,而如今在两峰夹峙之间的雁门关却依然矗立着。

登临关楼,触摸着那烽烟退进的铁炮,斑驳残损的碑祠和锈迹斑斑的剑戟,不由人浮想联翩,一幅承载厚重历史的古关隘史卷徐徐展开:漠风漫卷如云的旌旗,辚辚战车迸火的马蹄,残月冷照盔顶的红缨,弓箭刀戟闪亮的甲胄,胡茄羌笛幽怨的情思,烽烟鼓角争鸣的冷酷,梦里闺情想家的无奈。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雁门关古道北通塞外,面接中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正是这条蜿蜒曲折的古道,承载了三千多年历史沧桑,成就了雁门关的千古辉煌。

如今,古道上的青石板经过千年的践踏与冲刷,已经显得高低不平,残缺不全,茫茫的岁月使古道的曾经赫然离去,千年的风雨摧毁了它的容貌,留在青石上的是深深的辙沟。行走在古道上,耳边仿佛响起了数千年的车马之声,我的足音不由地放轻了许多,这些清晰的车辙在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

镇边祠,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它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这是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的,也称李牧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雁门关后,将镇边祠破坏,仅存地基。如今的镇边祠是按原样复建的,成为展示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数千年来守关名将的展览馆。

在镇边祠南侧的11孔窑洞就是当年的雁门关驿站,这里曾经接待过22位皇帝、23位将军、3位公主,历代名人贤士更是不计其数。1948年毛泽东率党中央从延安赴河北西柏坡途中,路过雁门关时曾在这里做过短暂休息。我想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面对雄关险隘,面对千余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曾勾起他诗人的心弦。

虽然有不少的文人骚客们关于雁门关的诗文实在是举不胜举,而我却惟独喜爱李贺的那首“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佳作。当我静静地坐在高高的雁塔旁俯看雁门城关时,更多的是以唐代许棠的“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的心情来考量和审视这座充满着沧桑历史的关隘。

我望着雁门关上“中华第一关”的巨匾,抚摩着关上陈旧的砖石,想到这里曾葬送了多少人的性命,又有多少人在此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不禁喟然长叹。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退去了所有的颜色。只是在辉煌的史书里,记载着雁门关是中华九塞之首,在漫漫的春秋里,雁门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凯康子
  • 趣闻 青隐篱
  • 趣闻 逸龙
  • 趣闻 竹筱
  • 趣闻 骏桀君
  • 趣闻 睿博
  • 趣闻 古绝轩
  • 趣闻 洋泽
  • 趣闻 亚美氏
  • 趣闻 血染素衣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