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阳山古村 天下客家第一村
那抹烟波蓝
地处湘南郴州的阳山古村,始建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60余栋、一万余平方米,是民俗文化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有“天下客家第一村”的美誉。
阳山古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郴州市区30公里,离桂阳县城15公里,因依骑田岭而得名(骑田岭是南岭五山之一,秦时称阳山)。这个村又叫廖家,原来这里是廖姓人家居住的庄落。
古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村庄静静的依靠着小山,村前是一个不大的水坝,水坝的那边也是一座小山;山环水绕,古村显得格外的清丽婉约。
阳山冲地势南高北低,高处狭窄低处宽阔,像一只仰靠在崇山峻岭间的大瓢。村庄位于地势开阔平缓的谷地北端,在阳山冲这个“大瓢”的勺口,坐北朝南面对河谷。远方是巍峨连绵的骑田岭,近处是开阔的田洞,小河奔腾而来在村前折向西北绕个大弯汇入下游。村后峻峭的后隆山和两侧地势较缓的山峦连绵起伏树木森森,如一张绿色巨椅让村庄稳坐其中。
5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属于廖姓人居住的普通村庄(料裁村)。忽然有一天(明弘治年间),阳山古村的创建者、七世祖何天禄中举增补为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结识了退职在家的明代哲学家湛若水,二人日夜探讨静学,数日之后,何天禄做出了一个改变子孙后代命运的决定:辞官回乡办书院。
不知是被古道上的美丽风景所吸引,还是厌倦了城市的热闹喧嚣,最终何天禄没有回到始祖、元朝大德进士何臣定居的桂阳城蓝衣巷,而是带领家眷沿着阳山古道来到了骑田岭山脚下一个倚山面水的幽静之所——廖家湾(今阳山村)。
年复一年,何氏在此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或为文官或为武将,逐渐建造形成了这座至今仍让人称道,有着“天下客家第一村”之名的美誉。
不知从何时起,廖姓从这里消失了,全村只有客家何姓一族。据说何姓前辈智者将此村改名“料材”,除了希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之外,也“料”“廖”同音以示对廖姓的尊。但这里过去确是廖氏庄落,于是当地人也称这里为“廖家湾何家”。
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
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整个村庄占地两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60余栋,现有人家100多户,处处皆是简朴祥和场景。
房屋建筑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
阳山古村何氏族人崇文尚武,重伦理,求和睦,明礼义,事农桑,涌现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军、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民间组织,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可谓古代和谐村落的典范。同时也以其古朴的民居建筑以及和谐的民俗民风,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村中房屋错落有致,天井、走廊、巷道四通八达,建筑的巧妙设计让水灾、火患在阳山村化于无形。使何氏一族安然度过五百多年漫长时光,独立于喧嚣之外获得真正宁静的,还有族规家法的不断完善带来的强大的自我约束、自我优化能力。
村庄东边,两层楼的何氏宗祠威严挺立。高大的门上贴着新写的红对联,门两侧各有上下两扇窗,下面的窗子上还有突出的窗檐,窗檐和屋檐下都有优美的风景画。墙上“暴动杀土豪,暴动杀劣绅”的标语是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痕迹。
祠堂院落中,禁戒会、救婴会、重九会、议学会、女儿会、宗源会等“六会”的石碑依然整齐排列,时时提点着子孙后代的言行。据介绍,除非有重大活动和红白喜事,祠堂平时并不开放。
村落既原生态又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老宅古朴又有生气,宁静不失生机,只让人置身其中,也自觉安宁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