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瓷业习俗
馨欣酱
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器型复杂,烧制难易程度不一,为了便于工厂统计生产数量、工人工资和成品价格,需要一个能够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单位,“件”作为通用计量单位便由此诞生了。
“这个瓶子100件”,“那个瓷板相当于150件”,“那个观音差不多200件”。“啊?啊?我只要一个,不要100个,更不要150个、200个。”这是一个外行人在景德镇买瓷器常常会遇到的困惑。
在景德镇此“件”非彼“件”。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器型复杂,烧制难易程度不一,为了便于工厂统计生产数量、工人工资和成品价格,就需要一个能够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单位,“件”作为通用计量单位便由此诞生了,“件”数愈大,瓷器越大,技艺要求愈高,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愈多,也越难烧成。
相对而言,圆器(如盘、碗、碟等)器型比较规范,制坯技艺相对简易,烧造上也比较容易掌握,通常用口径、高度表示就可以了,所以“件”通常是用来形容琢器(比如方形、异形)的。“件”没有行业标准,只是凭感觉的大概估摸,经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成为景德镇特有的瓷业习俗的一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手艺活自然离不开人,所以陶瓷习俗更多的是对陶瓷艺人生活、心理、精神面貌的反映。在中华大地,陶瓷名窑如璀璨繁星遍布各地,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景德镇瓷业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累积,这里形成的习俗可以说是各个陶瓷产区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
景德镇瓷器所谓的“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指的是制瓷工艺程序繁多,因此形成了众多的行业,解放前有“8业36行”之说。每业每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定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些习俗刻板而又放松,严肃而又热闹,它既满足了镇民追求喜庆吉祥、调节生活节奏的心理,又适应了瓷都生产和增强行业凝聚力的需要。在《景德镇市志略》中记录了许多关于解放前的景德镇瓷业习俗,这其中有些在如今看来也是十分科学、实用的,用这些习俗来大致揣摩和描绘当时制瓷业的光景,不失为一件趣事。
农历二月十五是“花朝”节,做坯的窑户在这天开工,叫做“花朝起手”,做坯师傅按规定当天只做四板坯。老板得办“起手酒”,“起手酒”并无酒席,只是付给每个工人双份工钱,这种钱叫“小酒钱”。花朝后起手的工人每月每人只有32个铜钱,叫“起手钱”。开工后不久,约在4月间,老板要请工人喝一次“起手茶”,或吃“起手面”,意味着工人要拼命干活呀。
有“起手”自然有“歇手”,圆器业规定腊月初八工人不再做坯,叫做“腊月歇手”。如果生意好或窑里有坯,首先要征得工人同意,可延长几天,但最多不超过五天,叫“扯尾巴”;并且在扯尾巴期内,每天每个工人另补贴4两猪肉钱和“耳朵”(佐料钱)。
老人有话从不明说,比如要辞退谁或者留下谁,就用喝茶来代替,叫做“留人茶”。在每年年底(即农历十二月间),作坊老板要请留下的工人去喝茶,没被请去喝茶的工人,就意味着第二年被辞退失业,所以就把老板年底请去喝茶的茶叫做“留人茶”。
作坊老板为刺激工人干活,把基本工资压得很低,但是将私贴、私补增至了100余种。
例如,泥坯送到窑房不是立即装窑烧成,而是要凑满一窑才开始烧制,所以有可能会落上灰尘,在装窑时要吹掉,否则烧好后会有痕迹,这种吹灰的工作由烧窑的工人负责,老板要付钱,叫做“吹灰肉”。
腊月二十四过完,一年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但如果有坯胎未烧完,生意又好,烧窑户就到其他窑户去组织剩余的坯凑成一窑,叫做“撞火窑”,成本消耗一窑一清,但需给工人增加补贴,叫“包子钱”。
在坯房里,作废的瓷土堆积太多,工人需要清理出去,卖给做粗瓷的小老板,叫“卖捡渣”,这笔收入是工人的外快。
开窑的瓷器有些破损的,集中起来卖给收破瓷器的小商店,修补后再卖叫做“收烂产”,卖这些破瓷器的钱由工人平分,但老板娘须得一份,叫“花粉钱”。
有些工人要赚钱得先出钱,比如,烧窑的工人要向窑户交钱“买位置”才能有工做。工人没办法,只有向做坯户找弥补,如包子钱、酒钱、吹灰肉等等。做坯户加重了负担,只好提高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看来“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些“茶”、“酒”、“钱”的习俗,有些是一代又一代陶工通过斗争得来的。虽然没有时光机可以让我们穿越回到那个年代,但是这些变成文字的习俗,却用默剧的方式演绎了一出景德镇的制瓷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