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文

宏峻郎

明清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也称制艺、时文或者八比文。“八股文”的文体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定型于明朝的成化年间,一直到清朝光绪末年才被废除。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 中的文章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取题,文体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首先,揭示标题的意思,称为“破题”。然后,承上文而加以讲述,叫做“承题”。接着,开始议论,称为“起讲”。起讲后入手之处,称为“人手”。以下再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在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不仅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就连所论述的内容也主要根据宋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连字数都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清朝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定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这可比现代考试写作文严格多了。

其实,“八股文”注意文章的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与辞赋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 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只是在科举考试中,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没有一点自由发挥的余地,由此,限制了考生的发挥能力。不仅如此,它还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很难发挥应考者的创造力。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优秀八股举例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yōng)飨(xiǎng)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宏峻郎
  • 趣闻 莹莹郎
  • 趣闻 卑恋
  • 趣闻 施诗
  • 趣闻 向文桑
  • 趣闻 韦柔郎
  • 趣闻 悦君兮
  • 趣闻 滚刀选手
  • 趣闻 初柔
  • 趣闻 晨妍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