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三妃墩
书豪酱
史传宋康王南渡时,有三个妃子在从迁途中卒于泰兴,葬县城南大街牌坊口延佑观东侧香花桥南。具体位置在现在市农行西侧围墙靠南一点,八十年代在原址建有国庆商场。后来旧城改造时,商场也拆掉了。坟墩解放初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填平。
“三妃墩”处在一个半圆形的水潭中央,原来有三个墩,至清末时仅剩下一个土墩了。水潭面积不算大,形状似一个变形的感叹号。一弯弧形潭水自北向南,再拐向东方向逐渐变成了一条狭长的沟渠。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清晰可见。潭的北岸有人工用大木板搭成的简易码头,附近人家常在此淘米洗菜。“三妃墩”上,常年杂树丛生,野草过膝。墩上自然生长有榆树、桑树、野桃树,还有众多不知名的小灌木。每逢夏季,潭的四周即被茂密的芦苇覆盖,十分阴凉寂静。
至晚清民国年间,“三妃墩”已成为县城一景。一屿隆然,碧水环绕,寒鸦古树,残阳夕照。人见之,怅然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据县志记载,每逢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墩边的流水中总漂浮着鲜艳的花瓣,缓缓向南流去。但周边并未见桃树,桃花缘何对“三妃墩”情有独钟,“她”又从何而来呢?传说三妃子在冥冥之中还和生前一样梳妆打扮,那些飘落的脂粉变成了妩媚绚丽的桃花浮出水面,历久不衰。这其实是后人为缅怀三妃子而神话了的故事。“三妃墩”四周潭水较深,因潭底地下水丰富,常年不断上渗,且东面地势平缓,从而形成了潭水自北向南再向东流的现象。这也是潭水常年保持清澈的主要原因。因墩上自然生长有野桃树,当桃花凋零,粉红的花瓣落入潭中,确有缓缓向南漂移的迹象。
至于三妃子是如何死的,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传说是病死的。康王的三个美貌王妃怎么就突然同期病死了呢?也许,“病死”并非是历史的真相。想当年,那康王只顾只身逃命,哪顾得上王妃呢?那王妃的死,或许是在很危急的情况之下的无奈抉择。即与其被金兵掳去受辱,倒不如以死殉国。若照此推断,宋代王妃的死亡之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了。
据泰兴民间传说,三个王妃的遗体是在金兵退却之后,才被县城百姓重新安葬在墩上的。选择四面环水的土墩安葬王妃,在当时肯定是请了城里有文化的高人看了风水。同时,又兼顾了从保护王妃遗骨的角度考虑的因素。史载康王赵构是北宋徽宗九子,北宋亡后,康王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据此,赵构在到达临安之前已经是皇帝了。他的三个妃子当年在泰兴罹难时也应该称作皇妃了。
自南宋到民国的八百余年间,泰兴的民间百姓、文人墨客对大宋皇妃的追念膜拜从未间断。清代泰兴秀才、诗人何龙光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题为
《寒食步延佑观吊妃子墓》
。诗云:
疑墓传妃子,江城古观东;幽磷飞夜水,芳草怨春风。
有恨遗南国,无魂返故宫;我来逢冷节,凭吊意何穷。
在何龙光之前,明代泰兴秀才、诗人程泰象亦作
《妃子墓》
诗一首。诗曰:
问是何年墓,人传宋代妃。
魂应追帝辇,葬或旧宫衣。
秃树乌三匝,荒墩水一围。
东风吹又暮,愁见柳花飞。
注:
1、何龙光,字大山、秋山,清代泰兴秀才、诗人。著有《秋山诗集》。平生云游四方,诗文皆妙。
2、程泰象,字仰公,明代泰兴秀才、诗人。著有《荫园诗集》。
延令题妃子墓
孙枝蔚
樵夫与牧竖,至今为悲伤,
所悲翡翠钿,但悲君不明。
官娥命胡促,丞相寿何长?
六陵皆芜没,此土骨犹香。
妃子墓
朱景纯
歧路苍黄出宋都,香销南国惜亡珠。苔尘不记春风怨,环佩虚随夜月孤。
废垒荒江经铁马,新藩细柳乱烟凫。
镇南塔下千年恨,翻羡遗簪墓草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