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明溪“食东道”的由来

邵美氏

福建三明明溪“食东道”的由来

明溪枫溪境内通行的枫溪话是古中原汉语的遗留,含有大量古汉语词汇。比如:“吃”称作“食”,“脸”称作“面”,“走路”称作“行路”,“地方”称作“所在”,“绳子”称作“索子”,“稻子”称作“禾”,“进去”称作“入去”……等等。

在枫溪,人们常常把“酒席”称为“东道”,把“办酒席请客”称为“作东道”,把“赴宴吃酒席”称为“食东道”。那么,“东道”是什么意思呢?“吃酒席”为什么称作“食东道”呢?

细究“食东道”的来源,可上溯至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当时三国的地理形势:郑国在东方(今河南),秦国在西方(今陕西),晋国在秦郑之间(今山西)。郑国国君派义士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到达秦国后,对秦穆公说:“我郑国若灭亡了,对你秦国并无好处。因为在郑国与秦国之间,还隔着一个晋国。要隔着晋国控制我郑国,你也知晓这是很困难的。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而晋国的实力每增加一分,你秦国的实力则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道理。烛之武又进一步说道:“若是你能把我郑国留下,我们愿意作为你们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你们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单方面与郑国签订和约,并派人戍守郑国。

从此,郑国成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设专人在东道上摆酒作食,接待秦国的使节。秦国的使节每经过郑国,都能在东道上得到盛情款待。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具觞待客”称为“作东道”,把“赴宴食酒”称为“食东道”。

“东道”,本义也泛指设宴待客。在枫溪话中,代指酒席(如:此场东道办得非常体面)。在普通话中,则代指接待或请客的主人(如:东道主、东道国)。

“请客的主人”,枫溪话一般称为“东家”。大概由于在结婚宴上,人们通常会站在新娘的立场来讨论东家(男方家)的家庭状况,若是东家的家庭条件好,则称赞女方“嫁了一个好东家”,如此,渐渐地,“东家”也有了“主人家”“婆家”的意思(如:你年纪也不小了,快点寻个好东家嫁了)。

在普通话中,“东家”也指“请客的主人”,后期同样也发展出“主人家”的含义,比如:旧时佣工称雇主为东家。房东,则指居所的主人。

如今,离“郑国在东道上设宴待客”的事件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是在明溪的枫溪、夏坊及不少地方,仍沿用“东道”一词来简说“请客办酒席”一事。可见,当时“郑国作东道主”这件事在民间的影响深远。而至今仍把“吃酒席”称作“食东道”的人们的先祖,很有可能当时就生活在郑国的周围。

“食东道”一词,真可谓历史悠久。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邵美氏
  • 趣闻 时光的忧伤
  • 趣闻 棠华
  • 趣闻 泪流干
  • 趣闻 贤淑酱
  • 趣闻 恒硕桑
  • 趣闻 韶美桑
  • 趣闻 惜筠
  • 趣闻 自怡子
  • 趣闻 兰皖溪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