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灯舞 流传百年的民间技艺

幼柔

荷花灯舞 流传百年的民间技艺

“荷花灯”也名“盆灯”,荷花灯舞起源于清朝末期,是尉氏县南街中道会会首黄建德经过精心钻研、设计的少年儿童群舞,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作为荷花灯儿童群舞的第四代传承人周顺,今年已经71岁。多年来,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与67岁的现任南街中道会会首黄东和73岁的鼓手高保泰为传承荷花灯舞的技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上世纪80年代初再次恢复荷花灯舞表演以来,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会组织荷花灯舞表演,为当地节日的娱乐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流传百年的民间技艺

据民间艺人王铁成、王黑丑等人回忆,清末时,在黄建德当会首的时候,尉氏县城内共有22道街、36道会,各道会都有灯棚、玩意儿(民间演出的各种艺术形式)。春节期间,各道会会首互下请柬,邀请登门献艺。那时,唯独南街中道会没有任何玩意儿,只好在街头拉一道彩绳,扎一个灯棚以此助兴。南街中道会会首黄建德是一位有见地、有心计、乐于公务的热心人,他不甘本会如此冷清,便同一帮年轻人出主意、想办法,吸取各种民间舞蹈之长,大胆创新,终于创作出了儿童群舞“荷花灯”。

经老会首黄建德和接手人王铁成、王黑丑等艺人精心创作的荷花灯舞,形式新颖、别具一格,且头饰、服装、道具色彩斑斓、光彩夺目,加之队形变换频繁,每个年龄在十二三岁的小队员又都是以小碎步贯穿始终,恰似繁花丛丛在微风中抖动,颇具乡野情趣。

这种舞蹈道具为武装,头尾为武生,蝴蝶为女装,头拿花树、尾拿鱼,中间4个人手拿蝴蝶灯,头拿花树(可分为十二生肖)中间端灯者为相公帽。舞蹈伴奏一直按照鼓点进行,乐器主要有鼓、镲、锣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表演队都在会首的带领下,给四街灯棚拜灯,围绕县城转一周,边走边演,演出现场非常热闹,盛况空前。晚上演到夜半更深,白天仍不断接到演出的邀请,深受群众喜爱。

荷花灯舞是南街村人歌颂太平盛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衬托节日喜庆气氛,以舞蹈形式为载体,含有民俗、历史、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由于荷花灯舞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群众性的一种娱乐活动形式,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的关注和重视,另外,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是口传心授,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和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近百年来,荷花灯舞一直扎根并活跃在尉氏县城,现已流传到第四代,他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表演,到正月十六结束。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北栀
  • 趣闻 兴云酱
  • 趣闻 蔷薇沐香
  • 趣闻 含兰
  • 趣闻 红静君
  • 趣闻 曼霜
  • 趣闻 盼之
  • 趣闻 畅然郎
  • 趣闻 沉词
  • 趣闻 坠雨痕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