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谣谚
又薇酱
陈行地区是“上海县 城隍” 秦裕伯的故土。当地人文历史悠久,尽管地区政权机构名称多变,其辖区大小始终不变,时达211年,因此文脉清晰,遗存丰富,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 陈行人说话不忌土气,方言口音独特,各村宅大多有能唱善说者,因此当地传说、歌谣、谚语等蕴藏量较大,而且传承有序,记录丰富。
尤其是清代至民国初,当地拥有几代“问俗闲翁”,汇编出《上海县竹枝词》、《沪谚》、《沪谚外编》等众多俗文学资料,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被中外民间文化研究者视作上海地区原创性代表作。
同时,在近代流传中,催生了陈行宣卷、浦东钹子书等民间艺术新样式,丰富了竹枝词、棹歌的民俗风韵。
1、田头山歌
《沪谚外编》收录山歌100余首。《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县卷》收录的四句头山歌34首、答还山歌20首、踏车山歌2首,多数来自陈行地区。周曙明汇编的《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收录了248首童谣,大多至今在当地流传。
2、民谚俚语
胡祖德收集、汇编的《沪谚》,内容极为丰富,编入上海地区俚谚近2000则,每则有“读音”与“义典注释”,按诗韵四声排列。
3、故事传说
1986年民间文学普查时,当地口头采录到近百个民间故事、传说。2006年收入《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闵行卷》的就有40多篇故事和传说,大多是地方风物和风俗传说。当地对众多历史遗存均有传说相传,对众多民俗事像自有“由来”说法。
4、谜语、隐语(切口)
5、宝卷唱本
胡祖德《沪谚外编》收录有《花名宝卷》、《怀胎宝卷》以及《白娘娘报恩》、《小方卿道情》、《斩白獭》、《卖妹成亲》、《陆雅臣卖娘子》、《孟姜女寻夫》、《张凤山卖布送人情》、《庵堂相会》、《陈九仙求子》、《僧鞋记》等唱本。
一波三折 “申遗”成功
如果不是参与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陈行地区流行的民俗谚语并没有被确定为“沪谚”。最初,它被称为“陈行民间文学”,囊括了“五项集成”。但是在2007年申报市级“非遗”名录的时候,专家认为“民间文学”概念太宽泛,不如改成“陈行谣谚”。虽然“陈行谣谚”听起来像是“陈行谣言”,让陈行人不太高兴,不过专业人士指出《古谣谚》一书在学术界人尽皆知。于是,还是以“陈行谣谚”的名字参与了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请——结果,没成功。
张乃清随即请来北京专家“会诊”,得出定位不够准确的结论。“陈行”虽然是上海城隍老爷的出生地,从清代起就有21个村的建制,无论“上海”的历史和地域如何变迁、划分,“陈行”700多年来始终在“上海”地界。虽然近些年在行政上划入浦江镇,不过“陈行”这一名字在长三角地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但是,走向全国的话,肯定是“沪”比“陈行”名气大。因此,第三次更名为“沪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