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风俗文化
黑与白
新密是中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许多民俗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甚至传承数千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代表。譬如溱洧婚俗,还有手工制作农具桑杈等。
“结黄昏”据传与朱元璋之子有关
新密境内有溱水和洧水,两三千年以前,溱水和洧水还是两条清澈的河流。春天,青年男女在河边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情歌。《诗经》中就有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 ”成为千古名篇。
传承数千年的溱洧婚俗,无疑是新密民俗中最耀眼的珍品之一。新密溱洧婚俗起源于远古时代,在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渐形成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非常繁复。在此基础上演化为如今的提亲、定亲、迎娶等婚俗,并由中原传承开去,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汉民族主要的婚俗习惯。
新密婚俗中有“结黄昏”之说,据说这与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柽有关。朱柽封王之后花天酒地,四处派人打听哪儿有美女。遇到好看的就强占,不从的就被扔到老虎圈里,吓得姑娘和年轻媳妇白天不敢出门。更损的是,听说哪儿有人家娶亲,他就派人去抢新娘。老百姓怨声载道,又惹不起这个皇亲国戚,万般无奈之下,就把白天娶亲改为夜娶,相亲、定亲都改在夜间。“结黄昏”的路上也不敢打灯笼、吹唢呐。新婚之夜闹洞房、摆酒席都得悄悄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可了这种“结黄昏”的方式和相关礼节,成为习俗。现在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傍晚结婚,晚上入洞房的习俗。
“顶供”和“娶鬼妻”习俗延续至今
在新密沿袭至今的葬礼中,有一个奇特的习俗,那就是“顶供”.“顶供”就是在老人去世的3天内,孝子贤孙要为老人摆供,小辈们一字排开为老人下跪,摆开的供品有几百种,基本上都是吃的喝的。据说面点就能做出几十种样子,将面团捏成鸡鸭牛猪羊等家禽、家畜、动物形状,蒸制成花馍。这不是怕去世的老人没得吃,主要是寓意这些人世间的生灵与老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做伴,生活得丰富多彩不寂寞。“顶供”从出殡前夜晚上8时开始,至深夜12时结束。
新密葬俗中还有“娶鬼妻”习俗。如果成年男子未婚意外身亡,他的家人就会为他结一门鬼亲,让他九泉之下有个伴儿。哪家有未婚女子死亡,就托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会把女子的尸体抬到男方家,举办与活人一样的结婚仪式,然后把男女双方合葬在一起。
新密桑杈制作工艺流传了几千年
桑杈的原料是桑树,桑树成长的几年间,也是修枝培育桑杈原材料的制作期。桑树从出杈就开始了桑杈的制作过程。桑树第一年生出一圈幼枝,到来年开春枝条长到大约一米时开始修剪:先剪去枝头,迫使桑树在修剪的枝条下端10厘米处长出二次幼枝,待长到一定长度后再次修剪。除3根对称均匀的枝杈予以保留外,其余的枝杈全部剪去。5~10年后,桑枝长到锨把粗细的时候,把桑树连根刨除。
桑枝经初步打枝削杈后,捆绑定型放入窑中烧制,这是桑杈制作的关键。桑枝带皮放在特殊的窑口上烘烤,桑枝变软,可以随意弄成各种形状,晾凉之后就定型了。再进行修饰、打磨,一件合手的桑杈才算完成。
新密桑杈是当地有名的传统手工制品,据说与黄帝夫人采桑养蚕有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桑杈的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