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传统丧葬习俗(2)
冰玉桑
三、入殓与吊丧
入殓又称大殓、入棺、入室、入木、落材、落棺、进材等,指将尸首放入棺内的礼仪活动,其起源于先秦时期。《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殡殓之殓,古籍均作敛,入棺曰大敛,为死者易衣曰小敛。《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阼,指正屋居中东,即在屋内东边主位上入棺,在西边客位上停柩,接受子孙的祭奠。
江淮各地的入殓仪式同中有异。同处于徽州文化区的歙县、体宁等地,死者入殓时,由治丧的专业人员(俗称“白八”)先将死者移至堂前或房内,给死者全身裹上丝棉,外用白头绳捆扎,俗称“扎尸”,然后才能穿寿衣。寿衣要先由儿孙穿套一下,再给死者穿。死者口含一枚金钱(首饰店定制)或铜钱,谓“口含钱”;头戴道士巾式的帽子,上钉有玉石;左手握金,右手握银,鞋尖钉珍珠。这些都寓意为愿死者来生金口玉言,手掌财富,前途光明。棺内先铺入石灰包,按一岁一包包好,上铺垫褥,以三角形石灰包作枕,身盖被衾。死者入棺后,即开面(将脸部丝棉剪开)揩面,揩面之水需买,即丢一文钱于河中或井中,再汲水。然后子孙按亲疏长幼,披麻带孝依次跪在棺前奠酒行礼,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再盖棺钉钉。石台、祁门的入殓仪式是先给死者擦洗全身,再给死者穿衣。
棺内以陈石灰垫底,死者入棺后上盖棉被。有所不同的是石台亡人是先穿红衣、红裤(也有先用丝棉裹扎的),再穿黑色或蓝色的衣裤;祁门亡人是先用丝棉裹扎,再穿上白布内衣,后再穿寿衣。黟县入殓,死者虽也嘴含“压口钱”,尸首用丝棉捆扎,但要由长子或长媳捧头。“开面”后,死者的亲属要向亡灵先祭酒,才奏乐盖棺。
同处长江沿岸的宿松、望江、青阳、铜陵、繁昌等地的入殓仪式,在相同文化因子中也存在着独特的异质文化因素。宿松入殓时棺内底层先垫上石灰,死者头垫枕囊,口含茶米,脸盖面纱,脚垫灰包,手握陪葬器皿,后再以青布盖全身。青阳入殓时先用石灰包垫底,尸体两旁也以石灰包塞紧(石灰包也按死者年龄计数,一岁一个包),上盖女儿送的“千金被”。进材前孝子要穿亡人老衣,叫“焐衣”;“开脸”时,女儿要付“开脸包”钱,孝子亲属轮番敬酒,礼毕封棺,棺下放一盏菜油灯,摆一双鞋,意为照亡人上路。望江入殓时,孝子要先把死者外衣穿在身上,到有水塘的地方烧香礼拜,给死者穿上后用被单将尸体沉入棺中,仰面平放,四周委以石灰包,再用两端系有铜钱的长线自棺头正中至棺脚正中吊线,中线正对死者鼻梁,谓之“分经”。然后盖上“盖面巾”,举行“开棺祭”,祭毕盖棺。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下垫方桌或板凳或砖块,称为“吊高”。
铜陵入殓仪式较繁杂。事前,要按死者的年龄、属相推算好入殓时间,以防止碰上“犯空”、“犯重丧”而对下代不利。入殓时,如死者是女姓,其女儿或媳妇要给她梳3下头,梳毕将梳子掰成两段扔掉;其长子要穿上给死者入殓穿的大红袍、飞裙,手拿脸盆来到河边或塘边“买水”,即先烧纸钱、放鞭炮,丢下几枚铜钱(或硬币),用脸盆盛上一些水,并用撑开的破伞或破帽子遮盖,意为此水不能见天,到家后,拿一块布条或一张纸,沾上水,在死者的面部从上到下连拖3次,说是洗澡。洗后将水退还原处,再脱下红袍、飞裙,由收殓人给死者穿上,将尸体抬入事先用石灰包(用黄表纸包,亦按死者的年龄计数,一岁一包)垫好的棺中,再将女儿或儿媳事先裹好的4个粽子放在死者左手边,意为给死者带在路上吃,又放3个灰粽子在右手边,意为在阴间路上,如遇恶狗则扔给它吃,便于顺利通过。盖棺前,同样也用一根红头绳对准死者鼻尖,验看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接着由直系亲人叩头祭灵,孝子们向死者的口中滴数滴酒,亲属嚎啕痛哭,儿孙、女儿、媳妇们则将饭米抢放罐中,说谁放得多,谁就能得到死者的保佑,俗称捺饭罐。瓦罐用黄表纸封口,放在尸体双脚前,意为供死者以后吃;同时放一些死者生前的衣物和陪葬品,所有“千金被”分别盖在死者身上。盖上棺盖后用3根封棺钉同时钉上,但只能敲打3下,随之入殓仪式结束。繁昌入殓仪式大同小异。先由孝子将寿衣全部穿在自己身上,到附近池塘边来回走3趟,最后一趟,将一顶帽子丢在水边,再取一盆水回来,即“买水、焐衣”。然后,孝子将寿衣脱下,由帮忙的人将寿衣给死者穿上并抬入棺内,孝子即磕头敬酒,用小指甲沾酒,滴入死者口中,全家亲属亦按次序轮流为死者敬酒,敬毕盖棺。棺下点一盏用竹篮罩上的香油灯,篮上放一双死者的鞋子,意为照亡魂上路。
皖东各地入殓仪式也各有特色。如天长入殓时有“插钉礼”,孝子叩请死者至亲敲“主钉”,名为“祭丁”。封棺后,用油泥做字,以孝子口气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谓之“题壶”。棺柩停放在中堂,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七单子”,以便祭奠。死者若年满60岁则“七单子”正贴,否则斜贴。来安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均应到场,在尸体的头、脚部放置土包或石灰(亦按年龄计包数),身体两侧放死者生前的喜爱之物。盖棺时,孝子要在棺材底下躺一下,说为“垫棺材底”。
淮北各地入殓仪式变化不大。如濉溪、涡阳,棺内放草木灰,底铺表芯纸或其它陪葬物,死者背垫一枚铜钱,为“垫背钱”;口噙一铜钱,为“噙口钱”;手中持有饼子,为“打狗饼”;脸蒙一纸,为“蒙脸纸”。有所不同者,涡阳要在入殓完毕后,全家人才能放声痛哭。
吊丧,亦称吊孝,即上门沉痛哀悼死者,并向亲属表示深切慰问。此俗起源较早,《礼记·礼运上》即有“吊丧”一词,后有关吊丧的记载渐多,其礼仪经历了由简而繁、由繁而简的发展过程。
亲友来吊丧,淮北各地都由孝子下跪迎接。但有些地方若吊丧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到孝堂下跪迎接,如濉溪。皖西南、皖南一些地方则是女性在孝堂以哭声相迎,孝子则跪在灵柩一侧,恭候吊丧者,如宿松。待吊丧者焚纸、燃放鞭炮、跪拜亡灵时,孝子才由面对棺柩转向吊丧者3拜(不论关系亲疏),称为回拜。在太湖,死者若为女性,娘家亲属来吊丧要敲锣打鼓,孝子要出门跪接,称“接娘家人”。
吊丧时,吊丧客往往要送奠礼,奠礼视情况而异。如宿县为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涡阳为纸箔,交情深厚的加送鸡1只、肉3.3斤、纸3.3斤等。固镇有些地方,吊丧亲戚还要给死者扎纸马、纸羊、纸牛、幢幡、鹤幡、纸人之类祭品,俗称社号。肥东则根据礼品的情况,将吊丧分为清吊和荤吊两种:清吊限于一般亲友,只送纸锞、挽联等薄礼,丧家献上孝白,不做任何招待;荤吊即送上猪头三牲等礼物,吊毕即入席吃漂汤肉(不放盐),饭后自动退出,不接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