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灵凡君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属蓝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夙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侍读。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这首《一个美丽的传说》是1985年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电视剧主人公就是辽阳名人、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的王尔烈。时隔二十几年,当这优美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仍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六岁巧对戏客商

王尔烈出生于1727年。此前史书多记其出生于1728年,这种说法曾广为流传。但在辽阳文物管理所现存王尔烈七十寿辰时诸友人及门生所赠寿屏上,赫然可见“龙飞嘉庆元年岁次丙辰正月庚寅上瀚吉旦”字样,由此可推知其生于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的正月初三。

王尔烈的祖父王天禄,少年时即“博通书史,强识不忘,尤明于医理。施舍丹药,专务济人,人皆感之,识与不识,皆知王善人之名”。王天禄有四个儿子,其长子名缙,即王尔烈的父亲。受家庭影响,王尔烈的父亲也很有学识,能书善画。雍正年间补礼部官学教习,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为深州学正。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王尔烈自幼钟爱书画,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抑或说是在父亲遗传基因作用之下,王尔烈对书画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并很快小有名气。因而每当同僚有喜庆之事,其父作画相贺时,都让王尔烈题诗题字,得到人无不“宝之”。

俗话说三岁看老,是说明一个人有非凡之处,无不是从其幼时就透露出不同凡响之处,王尔烈也不例外。关于王尔烈的才气,民间传说多如牛毛,而最早的一则始于他六岁那年。据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王尔烈身穿棉衣,却头戴着一顶草帽在庭院里玩耍。适逢一位客商从他家门前经过,透过敞开的大门,恰好看到了王尔烈这身冬不冬、夏不夏的装扮,感到非常好笑,就随口说了一句:“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年幼的王尔烈一听,素不相识,竟敢取笑自己。仔细一打量,这人风尘仆仆,旁边还放着一副货担子,猜出他是一位四处奔走的商人。两个小黑眼珠一转,乃顺口回敬了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其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可见一斑。

44岁考中二甲头名

天资聪颖再加上后期的勤奋好学,王尔烈在少年时期便善诗文,工书法,有不少诗文作品和墨迹流传于世。很快便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也成为多年苦读诗书的文人证明自己能力或是实力的手段。王尔烈成年之后,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古往今来,怀才不遇者亦比比皆是。王尔烈虽然自小聪明,才华横溢,在仕途上却也是一波三折,并不顺利。乾隆18年(1753),他已27岁,才得选为拔贡。又过了12年,才乡试中举。1766年,40岁的王尔烈再次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尽管雄心勃勃,却未能及第。这一次的打击并没有将王尔烈击垮,回到家乡,他继续苦读,以图卷土重来。乾隆36年(1771),王尔烈满怀信心,再攀蟾宫,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此时他已44岁,早已过了不惑的年龄了。结果终于凭借百折不挠的韧劲,如愿考中贡士,顺利进入殿试。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藏着一张两米多长的金榜,这是当时官员呈报给皇帝看的。这张金榜清楚地记录下了乾隆36年的殿试成绩,上面写着当时天下163名贡士的名次,王尔烈的名字就在其中。除了状元、榜眼、探花这头三甲外,王尔烈位居二甲第一名,也就是说,王尔烈在殿试中名列第四。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的1000多年,这是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除了王尔烈,众多关东才子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或超过二甲第一名的名次。

但第四名的成绩仍让家乡父老难以释怀,以其“关东第一才子”之水准,怎么也得是头三甲啊,如今的名次难免让人有些失望。于是便有了那个辽南一带妇孺皆知、“老祖同场”的千古佳话。

说的是,王尔烈踌躇满志赴京赶考这一年,在京城候考期间偶遇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原来,每到科举考试的时候,京城都会成为全国各地才子云集之地,而乾隆皇帝想提前“摸摸底”,了解一下这些考生中究竟有无特别出众之人,于是乃微服私访。相识不如偶遇,在一家客栈里,乾隆皇帝就遇见了赶考的王尔烈。几番交谈下来,乾隆皇帝就被王尔烈的才气所吸引,认定他是那个能辅佐其坐稳江山之人,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王尔烈争得一席功名。

于是,在科考那天,这位敢于尝鲜的乾隆爷便以平民身份参加了考试,并在自己的卷纸上写上了王尔烈的名字。也不知这位乾隆爷是聪明还是糊涂,如此一来,考场上便出现了两张署名王尔烈的卷纸,更神奇的是竟并列第一。这还了得,明显是有人作弊嘛,于是被一同废掉了考试成绩。如此一来,王尔烈也便丢了他状元的桂冠,落个二甲一名进士。此则传说细细品来,漏洞百出,但却表达了辽东百姓的一个心声:咱王尔烈本来是状元的料,因特殊原因才没能高居榜首的。

得中二甲第一名进士的王尔烈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 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王尔烈即赴任四库全书处纂修官,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此后,他又先后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府丞、内阁侍读学士等职。

“木鱼石”是个传说

一部《木鱼石的传说》电视剧让王尔烈名扬大江南北。在剧中,王尔烈因其才学出众,声望日隆,深得乾隆皇帝的钟爱。此时,颙琰皇子18岁,已届成年。作为未来的皇太子(当时尚未册封)及“候补”皇帝,颙琰顽劣不羁,飞扬跋扈,目空一切。乾隆与母后为此焦虑不安,于是调王尔烈入宫担当内阁侍读。按现在话来说,就是担任为大清王朝培育理想接班人的老师。

王尔烈接受了这一有关“定国安邦,承前继后”的大任,自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不是“拴住”皇子耳提面命,生吞活剥那些经、史、子、集,而是给予皇子极大的自由。有一日,王尔烈给颙琰布置一道作业,文题是《敲木鱼石》。颙琰一看,马上反问道,“老师,木鱼怎能和石头混为一谈呢?”王尔烈说:“我不是让你纸上谈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寻找答案。”

为了交上满意的答卷,颙琰便带着仆人出宫寻找。但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这个“木鱼石”。整整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颙琰回到宫中很是烦恼。于是,他便到乾隆面前说王尔烈有意刁难他。乾隆想了想说,你的老师既然出了此题,必然有他的道理。你应该尽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乾隆的话更加愁坏了颙琰,焦急之中,颙琰想起刘墉足智多谋,便来求教。刘墉反问道,难道你不知王尔烈是关外人吗?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梦中人。就这样,颙琰在王尔烈的陪同下,踏上了到关外寻找木鱼石的道路。后来,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山上找到了这块木鱼石,并在寺庙住持的指点之下终于敲响了木鱼石。王尔烈启发颙琰说:“这块山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沧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间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恶。”

有了寻找木鱼石这样千辛万苦的经历,颙琰成为皇帝之后,对治理江山社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公元1796年,乾隆禅位,颙琰登基,是为嘉庆皇帝。三年后,乾隆驾崩,嘉庆独掌生杀予夺大权,便在乾隆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诛杀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贪官和珅,赢得了朝野上下一片赞扬之声。

此事虽然传播久远,但并无史实根据。王尔烈于嘉庆元年才当了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学士从四品,位次内阁学士,掌收发校阅本章,总稽翻译,显然与皇帝之师无任何联系。因此,传诵一时的“木鱼石的故事”恐怕还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