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的民俗文化(2)

幻想曲

节庆民俗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在所有节日活动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关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法的一个年节。在古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将一年365天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剩余5天为过年日,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州内彝族的法定节日。自1981年起,州、市政府每年均在楚雄鹿城举办欢庆火把节的活动。现在,古老的火把节已经成为楚雄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活动和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彝族火把节集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天文和崇尚等文化要素为一体,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和“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在楚雄,彝族还有许多自己独有的节日与风俗,插花节和赛装节就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两个节日。插花节的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

楚雄彝族的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一大清早人们便从山上采回盛开的马樱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门、大门、牛栏以及祖灵、土主、山神的神位上,并杀鸡宰羊敬献祖灵。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楚雄州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日子。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各式各样的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以及各种人物都可以绣,其构图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在楚雄州双柏县境内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于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跳“老虎笙”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当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地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成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各样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为全村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语称为“罗麻乃轰”。

而马樱花节又是楚雄州紫溪山一带重要的民族节日,当地的彝族人认为马樱花象征着多子多福,是不允许摘采的。每到节日来临,附近的彝族人聚集在紫溪山、板凳山等地,共同举行祭祀花神和祖先等活动。还有,每年三月二十八在楚雄州牟定县举行的“三月会”则是筹备春耕栽种物资的赶集会,白天可进行物资交流,晚上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整个节日持续三天。除上述节日外,楚雄还有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一、二月初八的大过口乡的开街节、杨梅节、耕牛节;农历六月六日踩花山节;农历二月十四富民新村办事处彝族称杆节;农历二月十五吕合镇的农具会;农历三月十三日禄丰高峰花会;农历立称之日楚雄市三尖山的称街节;农历八月十五树苴乡彝族团圆节等。

婚姻礼俗

楚雄彝族的民俗文化

楚雄彝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但婚姻不能自己做主。男女青年订婚较早,完婚一般要遵循相亲、说媒、订婚、迎娶、回门的礼仪程序。实行一夫一妻制。

相亲系指给未见过面的男女双方提供见面机会。相亲后双方如果中意,即可说媒。彝族媒人,凡有生育的成年男女均可充当,并有终身为所撮合的夫妻调解矛盾的义务。媒人携带少量糖、酒等见面礼到女方家,经多次奔走至女方家长同意,才可确定终身。彝族订婚的仪式是“吃订酒”,经媒人和双方家长商定日期,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肉和订婚礼品到女方家,宴请女方家长和长辈,商议结婚事宜。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即属未婚夫妻,不得轻易反悔。男女双方达到婚龄,经双方家长多次协商,择定婚庆吉日。至期,双方均得宴请宾客,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男方派出的接亲人员牵马驮着彩礼赶往女家。接亲人员由男方的姑亲组成,全系男子。男方迎娶,要有一班唢呐队开道,女方也要有一班送亲队伍随行。

楚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迎娶新娘前在庭院里或者场坝上,用树枝叶搭起一个大棚,俗称“青棚”,在堂屋和青棚上方摆好喜神的象征物,棚内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象征吉祥,主要供客人闲坐、吃饭。新娘进村时,枪、炮、爆竹各鸣,众人簇拥新郎、新娘到喜神前站立,由毕摩念诵《成亲经》,然后拜天地、祖先和长辈。拜毕,新娘由新郎的嫂子领入洞房。之后,新娘不再轻易露面,夜间亦由其伴娘陪宿。盛大的喜宴在青棚内举行,新郎、新娘双方的舅父是席中的上宾,饭前,先饮烤茶,后饮蜜糖水,象征“先苦后甜”。

吃饭时,围成一个个圆圈,席地而坐,一边倾心交谈,一边开怀畅饮,婚宴多为“八大碗”。席间,新郎、新娘要提酒端盘,一一向长辈、亲友、来宾敬酒。饭后,新娘端盘送瓜子、松子、花生、核桃和捏成小酒杯大小的圆形米花糖请客人食用,象征“多子多孙”。长辈亲属互相对“酒歌”,年轻人则在青棚外对歌跳舞,通宵达旦。第三天午后,新郎随新娘和伴娘往岳父家回门。新郎回门期间,须到女方亲戚家中去拜望,这叫“认亲”。其后,新郎独自回返,新娘则在娘家住下。遇到节庆和农忙,亦常由男方去接回,居住数日又返娘家,如此往返一年半载乃至数年,直到新娘有孕,才安心在夫家居住。

彝族实行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一般由一对夫妻组成。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同宗的人以“一家人”自称。每逢婚丧、盖房或重大农事活动,均互相商量、互相支持,不计报酬。平时谁家要是得到本村缺乏的农副产品,也要分送同宗各户。当宗族内发生纠纷时,先在内部商量解决;与别宗族发生纠纷时,先由两家宗族相互商量解决。实在无效,才找行政或司法部门处理。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玄墨染
  • 趣闻 玲珑
  • 趣闻 紫杉郎
  • 趣闻 彩色的梦
  • 趣闻 炳钛
  • 趣闻 半度微凉
  • 趣闻 向卉桑
  • 趣闻 耍大牌
  • 趣闻 墨染傾城
  • 趣闻 美人胚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