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弦子书
宛风
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源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现有记载最早的说书艺人,是清代末年平遥襄垣乡曹壁村的文明昌、王家庄乡蒋家堡村的常元禄、抗战时期东泉镇西戈山村的裴广礼,而当今享有盛名的说书艺人是裴芙春(裴广礼之子)。
弦子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配有简单的弦、板、镲,边奏边唱,后来人员增加,根据内容情节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添置有大三弦、小三弦、四弦、胡琴等。
弦子书的唱腔,最早吸取了晋东南琴书的一些韵味和晋中民歌小调的风味,随着发展又逐渐加入了地方戏曲、秧歌的一些旋律,使其更加流畅好听。它的板式有平板、散板、剁板、念唱板等,唱腔比较随便,方言吐字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的演唱内容,原来有自编的民间小故事、笑话、趣闻,后来由明眼人口授,也学说长篇的章回小说和连串的古书段。五十年代以后,说书艺人又新编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书段,书目多达200多个。
弦子书在民间孕育生长了300多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的形成是历代劳动人民真实生活、思想感情、艺术审美的综合反映。其旋律是当地民歌、戏曲、秧歌及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渗透而成的。它是平遥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流传甚广,在平遥地区和周边一带很受老百姓欢迎。
因为它是在平遥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下逐渐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我们研究、探索平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