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殡葬旧俗(4)
子伯酱
旧丧葬俗中有“唱夜歌子”,其内容甚繁:有描述阴间世界的《游地府》(又名《游十殿》),表孝道的有《二十四孝》、《曹安杀子》等。叙述开天辟地、创世纪的神话古歌有《疏天记》、《魏征斩龙》、《三王对审》、《刘全进瓜》。述说历史名人的有《黄金印》、《十八条好汉》。描写地方风物的有《湘潭景》,还有《百鱼》、《百鸟》、《百想》、《百爱》、《草木动干戈》等歌。
“发矧安葬”一般是出殡当天早晨,灵柩抬出头门,按俗例须挑打破一个碗,谓人死后,煞气重,打碗谓之“打煞”。由阴阳生定出葬时辰。十六人或三十二人抬柩,鸣炮开路,举幡引道,一路丢买路钱(冥钱),长子或长孙捧亡者遗像领头,其余孝眷随从,逢转弯处或过桥,全体孝眷跪拜,其他送葬者举着花圈、旌旗跟随灵枢,音乐队柩前柩后奏乐,沿途亲朋各户,鸣炮迎送至亲者,备三牲酒醴,设坛致祭,称为路祭。孝眷挨户磕头,确定专人“发白”(赠送一条白布)致谢(如今则发香烟、手巾),直至墓地,悲氛不减,卸下灵柩,抬入金钱眼(墓穴),设三牲至祭,焚化冥器,由地生定向(又叫“卦禁”)后,掩土埋葬。
安葬之夕,由其子孙束稻草三把,名叫“烟包”,在墓地焚烧。此后每隔七天烧一次“七包”,每次烧包七个,每个包内的钱纸按“一七”一张,“二七”二张,依次递增,烧七次为止,此举谓使亡者不致“孤寂”。满周年烧周年包,多少不限。此后,按生辰每十年做一次冥寿,至百年为止。
“留主”:是因日子不就(不吉利),在做佛事之前,主位牌子不请上神龛,另墨于神龛前之桌上,每日以饭菜祭之,待做佛事后,迁上神龛。也有做佛事而留主一百天再上神龛的。
“谢土”:又名“谢坟”、“谢主”,谓做过佛事,惊动了山神土地,因此,佛事过后十日,半月或二十天,要请和尚在家,在墓地作一度谢礼。
婴儿死了,用木板做成箱(又叫“环子”)埋葬,其母亲要让人送七天七夜的奶汁去坟上。十五岁左右的妹子死了,也是“环子”装埋,说是十五、六岁的妹子死了娈叉路神去了。(夜里走路迷路了,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就认为是叉路神叉住路了)。
吊死、浸死、压死、难产死等非正常死亡都变枉死鬼,说枉死鬼都要找替身,有“落水鬼寻亲人替身”之说。如果死者非寿终正寝而死在外面,死尸不能抬进家门,说抬进家门背时,只能在外面搭个茅舍,请和尚或道士念七七四十九天“经”,超度枉死,为死者赎罪。枉死者不烧纸钱,只烧裟、戒帖(叫枉死钱)冥屋扎成鸡棚式,屋顶扎把伞,以利搬迁,做佛事时加一场“赈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