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民俗

梦之

北京延庆民俗

延庆有20多个民俗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您可品尝特色民间美食,也可参与众多民俗活动,恬静的山村,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会带给您反璞归真的全新体验。

延庆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多种多样,普及面广,在延庆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其中以花会和灯会最为典型。

花会

花会俗称“玩艺儿”。延庆的花会,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普及面广。不仅在北京地区颇有名气,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全县有260余档花会、乐队和演员2万余人,演员人数占全县人口的十三分之一。主要节目有:高跷、旱船、秧歌、竹马、狮马、龙灯。

(1)高跷:

在延庆数量最多,约占全部花会一半以上。跷长约1米,分逗跷、踩跷和走跷三种形式,只扭不唱。逗跷突出个人演逗技巧和情趣,动作幅度较大,难度也高,可表演扑蝶、金鸡独立等高难动作。踩跷节奏较缓,动作舒展大方,洒脱柔美,突出整体协调,以永宁、古城一带为代表。走跷一般在队形变化和行进中完成其表演,动作幅度小,但迅捷干练,节奏轻快,主要流行于西部地区黑龙庙一带。

(2)旱船:

是延庆众多花会中影响最大的品种,它的总档数仅次于高跷,其影响却胜过高跷。近年来曾多次被邀请到北京、河北等地演出。

旱船的表演有一只船、三只船和多只船三种。在行进时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在表演时以唢呐伴奏为主。旱船主要道具——船,也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约长130厘米,宽约80厘米,高180厘米,由船顶、立柱和船身三个部分组成。船顶类似古建筑,剖面前为半圆形,后呈三角形,飞檐翘拱,彩绘成细瓦高脊,四角的拱头用木头雕成4个龙头,口衔4个彩绸绣球,檐下四周绷糊细白纱,上绘“游龙戏凤”、“苍海日出”等各种民间传统图案和《白蛇传》中人物故事,其下再挂络缨彩穗,中间为4根红漆立柱,上支船顶,下连船身。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绘有金鱼、荷花、波浪、腾龙等图案的面幔围成船状,船身正中留有40厘米左右的方空,演员在其中,用两根布带将船挎起。船身靠柱扎4盏莲花灯,船顶内插蜡烛。晚间走时全部点燃,烛光辉映得整个旱船剔透玲珑,显得格外精美。1985年河北省歌舞团曾携延庆制作的旱船赴美国访问。

(3)秧歌:

延庆的秧歌分为老秧歌和大秧歌两种。老秧歌是古老的玩艺,表演时不用道具,演员自己化装,表演以扭为主,队形变换穿插。大秧歌是解放后传入延庆的东北秧歌和陕甘宁秧歌,在延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队伍大,二普及面广,三花样不断翻新,在化装、表演上多有创造,有的秧歌队加入了大头娃、跑驴等。1996年,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秧歌大赛获得一等奖;1997年,分别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1997年6月30日晚,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香港回归的大型文艺演出。

(4)竹马:

原名竹马灯。康熙年间出版的李振声著的《百戏竹枝词》说:“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明妃出塞之戏。”30年代京剧大师尚小云改编京剧《昭君出塞》,曾将竹马搬上京剧舞台。现在北京地区只有延庆还有几班竹马。演员所骑之马,是用竹篾扎成马形,内可秉烛,演员二三十人,人骑一马,左手持缰,右手扬鞭,随唢呐、鼓、钵的伴奏,作催马驰骋表演,所以又叫“跑竹马”。

(5)狮子:

延庆的狮子舞,年代久远。小营村的一对狮子道具,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为明代制做的,已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购保存。延庆舞狮没有高难动作,以表演细腻见称,用大鼓、大钵和小钵伴奏。开场模拟猛兽下山的气势,张牙舞爪,时而昂首欲啸,时而低伏欲纵,样子十分凶猛,群众非常喜欢观看。

(6)龙灯:

延庆传统的龙灯只有龙头、龙尾点灯,龙身用布彩画。套路有蛰伏、腾跃、翻滚、金龙盘玉柱等。表演龙灯讲究灯与演员娴熟默契地配合,在奔跑跳跃中完成各种套路而蜡不倒、灯不灭。1997年延庆举办消夏避暑节,邀请全国10余支舞龙队到八达岭进行舞龙比赛,这次比赛极大地促进了延庆舞龙艺术的发展。八达岭特区已成立一支新的舞龙队,舞龙将成为延庆庆祝节日的主要表演项目。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哲圣君
  • 趣闻 凡云
  • 趣闻 超爱
  • 趣闻 朋龙君
  • 趣闻 如心君
  • 趣闻 雾里有江馆
  • 趣闻 雅韶子
  • 趣闻 慕无苏
  • 趣闻 妙思
  • 趣闻 江洁氏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