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戊辰

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评论等均硕果累累。吉林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流传广泛,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又蕴涵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过去长白山区的挖参、放排、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着层出不穷的民间故事。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和满族文学创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吉林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65个,包括京剧、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集歌舞、说唱、戏剧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种,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于1959年创建的新剧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一夜皇妃》等。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为基调,流行于扶余、农安一带,为当地人民所熟悉。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

吉林曲艺有汉族的东北大鼓,蒙古族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朝鲜族的盘索里、鼓打铃等。吉林音乐具有地域性和多民族性的特点,包括传统汉族秧歌音乐、鼓吹乐及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音乐等。吉林美术画种较齐全。集安市的“好太王碑”为高句丽第19代王碑刻,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外,也是书法碑刻艺术珍品。吉林是个多民族省份,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均以能歌善舞著称,吉林又是东北大秧歌的故乡,吉林歌舞独具风格。

长春电影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到20世纪末,长影共生产故事片700多部、科教片120多部、电视剧400多部集,译制片近800部,并为全国电影厂和影视机构输送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培育出了很多的电影艺术家。主要影片有《白毛女》、《董存瑞》、《英雄儿女》、《上甘岭》、《党的女儿》、《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以及《人到中年》、《开国大典》等。

吉林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城市到农村,从初春到严冬,各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田间庭院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民间艺术家和艺术精品。东丰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在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东丰县的<<幸福晚年>>获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石砚、民间剪纸画等。1992年开始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以及吉林雾淞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城音乐会、辽源农民艺术节、白城市草原之夏音乐会等成为联结经济文化的纽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吉菜是90年代培育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奇葩。吉菜以吉林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文化、特产的原料和特殊的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1999年吉林省省长洪虎提出并命名“吉菜”以来,吉菜已经形成了一批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和名厨、名店。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名扬八方。在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确定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元亮
  • 趣闻 雨凝
  • 趣闻 卓逸酱
  • 趣闻 心深似海
  • 趣闻 韶华
  • 趣闻 欲盖弥章
  • 趣闻 朋鹏酱
  • 趣闻 绮思酱
  • 趣闻 悦可
  • 趣闻 博硕氏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