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雨凝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在孟获的故乡,地处滇东曲靖市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新村及附近的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寨,逢年春节的大年初一,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俗活动,神秘又喜庆。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藤甲兵”的活化石

“山花子”是师宗县民间尤其山区农村对猴子的称谓。“绑山花子”就是用山藤来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就由人来装扮的。而干彝人对“绑山花子”这一活动的称谓是“绑神猴”,带有十分庄重、崇敬的意思,而“绑山花子”这个称谓是当地汉族群众根据活动的形象性为其所取的一个别名。

按照规矩,神猴必须由男性族人担当,所以族中的青壮小伙是绑神猴的骨干人群,数量一般不低于50名。今年的神猴也有50多人,依据当年采摘藤草的量为定。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几十个相对年长的村民,将扯来一种叫做“过山龙”的藤草,在这些自愿充当“猴子”的青年人身上绑扎,从头到脚都裹得严严实实,最后还带上预先制好的木制面具,一点都不能暴露。面具也有很大讲究,一般都是用冬瓜树和杨柳树制作而成,面具上的花纹取材山上的树花、藤条等,用野山药黏贴上去,用坏后才重新由年长的老人制作而成。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在捆绑的时候,为了不失“神性”,一般都要选择一处不见房子、不见人烟的密林里。当所有的“猴子”都捆绑完毕后,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猴子”们欢声雀跃,时而手舞足蹈、时而用看似整齐划一的动作跳跃着走出了树林,向村里进发。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祭献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早有准备的全村男女老少会自发来到村口,站成长长的人墙向路两边排开,村民们敲锣打鼓、吹唢呐、鸣鞭炮等形式来迎接着“神猴”的到来。

“神猴”们在欢快的锣声、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等交织在一起的“欢迎曲”中进村,整个村寨沸腾起来,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神猴”进村后,在村民的簇拥下来到村里较宽畅的场子上举行祭献仪式,主祭由村中最有名望的长老来主持。祭献仪式比较简单,供桌上摆放一碗米饭、一块肥肉和一碗酒,长老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来年全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满门、六畜兴旺。此时“猴子”们有序地跳跃一些程序化的动作,并由推选出三名“神猴”代表接受祭献。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长老将酒斟满三杯,敬给三位“神猴”代表,三位“神猴”代表相互搂肩搭背下蹲三下,向长老跳三下,又返身向后跳了三下,表达向祭献者和村民的敬意,然后接受酒杯,把酒倒下,表示敬天敬地。祭献完毕,随后的时间便是年轻人的耍跳娱乐时间。此时,“神猴”们不像此前那么严肃,他们时而耍酷、时而踏跳、时而与年轻人们打成一片,在广场上与村民们一起狂欢、一起祝福。要是哪个“神猴”看上“心上人”,还凑了上去,拿出自己最拿手踏跳动作,在她面前耍跳。这时,姑娘们大多手遮半脸,掩面含羞。一不小心,姑娘们齐手众推,“噗”一声跟“神猴”撞在一起,姑娘脸一下通红了起来,半推半拉地跟“神猴”拉扯在一起,众人顿时尖叫了起来。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几个胆大的小孩儿,冲了上去,伸出小手触摸“神猴”的尾巴,这样你来我往,相互取闹,一起欢乐的耍跳,整个广场陷入一片欢乐海洋。

登门踏歌起舞

“神猴”进家门,村民们还会准备一些糖果、饵块等谢礼回馈“神猴”,表示甜蜜美满、丰衣足食和平安吉祥。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神猴”们深入村民家中,登门造访。村民认为,“神猴”到来,将给他们带来的吉祥如意及好的运气和好的兆头,所以农户很是高兴,鸣放鞭炮,踏歌起舞欢迎“神猴”们的到来,并准备一些如糖果、饵块等谢礼回馈“神猴”,表示甜蜜美满、丰衣足食和平安吉祥。“神猴”们登门拜访时,在各家耍跳的庆贺动作基本一致,进屋后先面向供桌跳三下,然后在屋里跳起圆曲舞,最后对着门外跳三下,之后收受赠礼对主人说一些封赠吉祥的话又转到别家。如若遇到新婚夫妻家庭,“神猴”们与一般家庭的耍跳有所不同,首先要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神猴”来承担这个任务,耍跳的动作更加狂放,并且还伴着嬉闹追逐的游戏,甚至可以与围观的青年男女逗乐,而且“神猴”得到的谢礼也要比一般的家庭要丰富得多。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神猴”们到各家各户耍跳庆贺完毕后,便要“解甲”,也就是将捆绑在“猴子”身上的藤草割断,除去面具,还“神猴”的本来面目。解甲后,整个“绑山花子”活动结束。

“绑神猴”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天的高潮就此了结,接下来更high的还是摆长街宴。在村文化中心广场,十几张八仙桌一字排开,酥肉、炸排骨、麻辣鸡、熏腊肉、荞粑粑、土蜂蜜、苦荞酒……一下摆满了桌子,整个村子弥漫着菜酒的清香。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绑神猴由来

张荣华是堵杂新村“绑山花子”(绑神猴)活动的文化传承人,他告诉我们,“绑山花子”是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集娱乐和纪念为一体的文化现象,由来有两种传说。

其一是,很久很久以前,彝家人与别个部落发生战争,被别个部落打败,被迫躲进山林,为了躲避追兵,彝家人及时扯些藤子裹在在身上,顺手扳开树皮遮住脸,从而躲过劫难,就此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安定后方,以图中原,公元225年,亲自率军南征,一路攻打到孟获的家乡。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南蛮”中威望甚高,受族人敬仰,为了长期安定后方,于是诸葛亮上演了“六擒六纵”的攻心战。“六擒六纵”后,就在孟获不知是战是降,进退两难之时,一向偏居南蛮荒芜之地的南夷乌戈国主,对孟获甚为景仰,知道孟获连番兵败,便亲率三万藤家兵前来支援。孟获大喜,便摆酒设宴,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着藤甲兵进村入寨。大家认为,藤甲兵的到来将给他们带来的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满门、六畜兴旺。没想到诸葛亮用计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藤甲兵”“七擒七纵”的一幕。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而今天干彝人的“绑神猴”民俗活动,其实就是当年孟获率族人欢迎藤甲兵进村入寨时的情景。为了纪念这一个盛况,干彝人世世代代、年复一年举行“绑神猴”活动。藤甲兵本身是人,那么为何干彝人称其为“神猴”呢?《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描述:“此去东南七百里,由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仗二,不食五谷,以生蛇娥兽为饭;身有鳞甲,刀剑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出晒出之;晒干复浸,几时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浸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由此号为藤甲兵。”;“其洞无宇舎,皆居土穴之内。”从上面的描述可以得知,唯“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其洞无宇舎,皆居土穴之内。”者,“猴”也;而“身长仗二,身有鳞甲,渡江不沉,浸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者,“神”也。故干彝人称其为“神猴”。

土风计划重传承

如今,师宗彝家人的“绑神猴”文化越来越兴盛和得以重视传承。为了将这一民俗文化良好的传承,当地办起了“土风习俗”展馆。展馆不大,大约100多平方米,馆内摆满了民族服饰、兵器、刺绣、织布机以及各种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等等,真实再现彝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场景与演变。

如今,雄壁镇堵杂新村已经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之乡。

现在,有关的文化传承依然在进行中,越来越备受社会关注。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雨凝
  • 趣闻 卓逸酱
  • 趣闻 心深似海
  • 趣闻 韶华
  • 趣闻 欲盖弥章
  • 趣闻 朋鹏酱
  • 趣闻 绮思酱
  • 趣闻 悦可
  • 趣闻 博硕氏
  • 趣闻 醉若尘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