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天落石 汉唐巴蜀古道上的佛影(2)
寻欢人
大佛与三教道场
同为弥勒佛像,但比之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的乐山大佛而言,丈六弥勒佛无论从规模、神态、雕刻技艺等,都实在显得单薄。
与大佛同时代建造的,还有天落石上再现唐时三教调和的儒释道“三教道场”龛刻。“三教道场”的龛刻,多不来自民间,而是出于朝廷授意。唐时采取三教并行,在一些佛、道相争严重的地区,朝廷便会出资建立“三教场”,以倡导“三教并行”。这类石窟在四川邛崃、仁寿、安岳、资中、泸县已屡有发现,成为四川石窟艺术一个饶有趣味的代表作。
大佛寺这处“三教场”的建立,也应该与唐时此地的社会现状有关。翻阅《龙泉驿区志》,隋末唐初,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当地人朱桃椎弃官归隐于山林,修炼得道,道教文化一度在这方地域拥有广泛的影响,连后来的北宋徽宗皇帝也赐其“妙通真人”号。而成都东面长松山上的长松寺,则是这一地域上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以至唐德元年玄宗幸蜀时,还特为寺院钦赐了“长松衍庆寺”的匾额,并建御香亭。
北周文王碑的古风与神韵
天落石众多石刻中,以北周文王碑最为珍贵。
因为历代慕名拓印,这块位于天落石下部、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的碑刻与周边所有石刻的色泽有所不同,呈黝黑色。碑通体高2.24米,宽1.25米,碑首是朱鹊和浮雕小佛组成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碑额为楷书阳刻,楷书阴刻的1348字碑文主要叙述了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的生平业绩,所谓“大功烈当时而显扬千载者,非竹帛无以褒其训,非金石无以铭其德,是以汉颂……”
鲜卑人宇文泰是西魏、北周的实际统治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作为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宇文泰的一生,正处在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点,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宇文泰观时而变,最终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的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法等开隋唐政治制度的渊源。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北巡,至宁夏、甘肃一带时,不幸染疾身亡,数月后,当时驻防武康郡(今简阳)的车骑大将军强独乐等11位将帅,为歌颂他们统帅的功德,便“于分东之岭,显益之岩,天落石旁,为王敬造佛二尊宝堂”,同时在天落石上还刻凿了碑像一体的“周文王庙碑”。按照碑额所署“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严格意义上的北周文王碑,似乎还应该包括天落石上34号龛内的佛道二尊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