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
温柔虐
纳西古乐被国外称为“东方音乐活化石”,是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
《白沙细乐》纳西语叫“伯石细里”,又叫“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受到纳西族首领阿良的欢迎和帮助。为此,忽必烈在离开丽江时留下随军的一半乐师和乐谱给阿良作为谢礼,故名“别时谢礼”。另一种说法为创自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的“安魂曲”。说法虽异,但“白沙细乐”所表现出的生死离别、怀念缱绻的感情却是一致的。相传“白沙细乐”原有12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乐曲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簧、胡琴等。演奏时乐队人数不固定,以合奏为主,同时也有歌和舞,是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因曲调幽远深沉、凄凉伤感,故多用于丧事活动。
《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它的珍贵在于奇迹般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词、曲音乐。丽江洞经音乐保留有《山坡羊》、《浪涛沙》、《柳摇金》、《水龙吟》、《步步娇》、《万年欢》、《漫五言》、《到春来》、《一江风》、《到夏来》、《到秋来》、《到东来》等22个曲牌。乐器有笛子、芦管、琵琶、三弦、二簧、胡琴、云罗、小钹、小铃、摇铃等,可是乐队人数多或少,同种乐器可增减。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匀称,多用于婚、丧、祝寿等仪式。